近年来,大宗商品价格过山车式的波动,给亚洲以大宗商品出口为导向的国家带来巨大冲击。受供给过剩和美元升值影响,国际油价从2014年6月的115美元/桶跌至2016年1月初的28美元/桶,跌幅高达76%,跌破金融危机时的最低点位。2016年11月3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达成减产协议,这是8年来的首次减产协议,同时非OPEC产油国也与欧佩克达成减产谅解,减产消息成为重启国际油价涨势的转折点,支撑国际油价大幅上涨至2017年3月底的50美元/桶左右。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需求增长依旧疲弱。受西方解除对伊朗制裁、新能源开发、化石能源效率提升、美国时隔40年再次向海外出口原油、市场份额之争等因素影响,国际石油供给依然过剩。如果需求不够、新能源生产加快、限产协议不能遵守、委内瑞拉扩产、美元升值、美联储多次加息、地缘政治风险加大等事件发生,将进一步增加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其中,英国脱欧、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将增加国际油价向上的压力,美国加息、美元升值等因素将增加国际油价向下的压力。这两种因素相互抗衡将导致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2018年以来,商品市场反常地大幅波动。从石油到咖啡,从黄金到铜,从猪肉到大豆等25种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的彭博商品指数目前已跌至2017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彭博大宗商品指数2018年6月创下了两年以来最大月度跌幅,其结果是从5月底的全年高点后,在一个多月中该指数跌幅将近10%。这样的跌幅远大于以反映波动著称的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指数,后者同期只下降了略超1%。大宗商品市场从以往的平静转向狂暴,突变的画风让不少投资者措手不及。在这背后是全球市场需求疲弱、争端不断升级、经济前景不确定性加强以及欧佩克采取增产措施等利空消息密集砸向市场,让商品市场不堪重负。
不过比商品价格下跌影响更深远的是未来趋势。由于和需求等基本面密切相关,商品价格通常被视作判断经济景气程度的先行指标,尤其是铜和石油这些工业用途广泛的商品价格更能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价格普遍下行意味着对经济前景已经发出预警信号。
商品价格下跌会带来连锁反应,从而给全球经济带来更广泛的负面影响。近几周商品市场价格下跌已经让新兴市场雪上加霜。原材料生产和出口是不少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支柱,而出口减少会让这些经济结构本来就脆弱的国家面临更大考验,比如需要应对本币贬值带来的冲击,就连澳元和加元这样发达国家的大宗商品货币近来都陷入波动,更别说智利比索等规模小得多的货币了。这种联动效应目前已经在市场上体现出来,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行的同时,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股票指数和新兴市场货币指数也双双下挫。(www.xing528.com)
更严重的后果是大宗商品收入快速下降,会让一些出口国债务违约的风险加大。从一些指标衡量,目前的全球债务形势甚至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更严峻。国际清算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2008年的全球债务为60万亿美元,与目前170万亿美元的债务相比要小得多。但糟糕的是,今天全球债务与GDP之比,要比2008年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垮台前高出40%。
一些收支严重依赖于大宗商品的新兴市场国家有可能成为全球债务链条上的薄弱环节,而率先泡沫破裂。最坏的情况则是债务危机向更广的范围蔓延,向上传导至发达国家,从而对全球经济造成更严重的破坏。从目前情况看,几乎无法阻止债务泡沫进一步膨胀的趋势。
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将加剧亚洲经济不确定性风险。比如,大宗商品出口国包括阿塞拜疆、蒙古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若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将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出口收入;大宗商品进口国包括巴基斯坦、帕劳、马尔代夫、印度、韩国等,这些国家则会因大宗商品价格走低而受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