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之后,亚洲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亚洲各国普遍采用相互之间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构建自由贸易区等形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雏形已经初现。
目前,亚洲各国围绕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了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从东盟的成员国构成不难看出,来自东南亚的十个国家都是一些领土面积不大、国家实力不强的国家。由于单个国家内部市场狭小,资源有限,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区域内降低关税促进各国资源的有效流动,在区域外形成贸易壁垒保护区域贸易顺利进行。这一方面能够促进次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能抵御外部威胁。因此,1992年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届东盟首脑会议上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 Free Trade Area,AFTA)被正式提出。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大大降低了区域内的关税水平,推动了东盟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然而AFTA总体来说是一种南南型的一体化形式。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有其自身的缺陷,比如其内部市场往往较狭小,内部贸易比重不高,难以形成紧密的分工关系,一体化政策也较难协调,并且存在较严重的贸易转移效应等。
东盟深知其结构上的缺陷,因此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努力克服这一缺陷。东盟采取的对策就是将目光投向同属亚洲区域内的中国、日本和韩国。位于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东盟最近,文化上也有渊源,同时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韩国也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之一。在1997年东盟成立30周年之际,东盟发起了与中日韩领导人的会议。2002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2006年韩国-东盟FTA协议签署,2008年日本-东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也正式签署。
一直以来倾向于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澳大利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并不重视,但进入21世纪后,与澳大利亚毗邻的东亚各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都在积极签订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始调整其战略,积极参与亚洲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于2009年与东盟签订了FTA协议。在东盟“10+3”合作机制基础上,与中日韩有着地缘优势和频繁贸易往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期望加入。与此同时,南亚大陆的印度也一直在寻求机会与东盟合作。由此,一个更广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东盟即“10+6”模式逐渐形成。(www.xing528.com)
在积极发展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关系的同时,亚洲各国之间也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FTAs。例如中国-新加坡FTA、中国-巴基斯坦FTA、日本-新加坡FTA、日本-马来西亚FTA、日本-越南FTA、印度-泰国FTA、印度-新加坡FTA、印度-阿富汗FTA、印度-孟加拉FTA、印度-韩国FTA等。同时一系列双边、多边FTAs也正在谈判过程中。此外,在亚洲还有越来越多的组织也相继地参与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来。如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
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亚洲将给亚洲各国带来显著的经济利益,它将扩大各国在货物、服务以及科技领域的市场准入,使原有的各国市场扩展为亚洲市场,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一体化的亚洲还将极大地便利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在亚洲的发展。此外,迈向一体化的亚洲还能在区域内实现较低的关税水平,帮助各国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从而帮助亚洲尽快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