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法治建设
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杠杆,一是要靠经济、价格政策,二是要靠法律法规,即法律规范机制,就是说要用立法方式加以推进,才能事半功倍。循环经济无论作为一种经济理论还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模式,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人心,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法律支撑系统、一个规范的行为准则、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明确的导向。没有明确是思想和价值观念为其指明方向,没有可靠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来统一其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就会陷入混乱。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也只有通过立法,才能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能遵守的行为规范。目前,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相关的法规制度还十分薄弱,因此,加快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法治建设工作己是当务之急。应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利用标准、绿色农产品认证制度、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农业补偿制度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与机制。
法律具有强制和教育、引导的功能。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可通过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扭转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环保意识,使其逐渐抛弃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杜绝短期行为。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立法还可以充分发挥法律的引导功能,通过规定经济激励制度、技术支撑制度、信息服务制度及政府的指责等内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问题,化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能给农民带来的风险,消除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顾虑。
坚持循序渐进和因地制宜原则。全国性农业循环经济立法要兼顾我国区域发展差异条件下的不平衡性,地方性的农业循环经济立法要因地制宜,结合法律的前瞻性和可操作行,结合本地区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情况、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做到科学立法,增强立法的质量与效益。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市场联系、产品选择、收入分配、信息传递、经济引导与刺激、促进技术研发、供求总量平衡、促进政府执法方式转变和提高执法效能、促进贸易与经济发展等功能。但市场经济的这些功能具有互动性和自发性的特点,互动行和自发性如不受政府的合理干预就会产生市场失灵的问题。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强调政府适度的服务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引导甚至强制干预功能。在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中,要把市场推进与政府引导结合起来,既要解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失灵的问题,还要解决历史上形成的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不能越俎代庖,做一些本应由市场机制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
坚持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丧失了自然资源,就丧失了农业的劳动对象,也就无法进行农业身材;农业自然资源收到破坏,就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必须合理利用并注意保护,农业资源,才能保障农业的发展,对于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各种活动,必须加强监督管理。按照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保护好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环境,是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所在。
2.建立政府经济激励机制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支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能够规范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但法律法规并非循环制度安排的唯一内容,西方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表明,经济手段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市场经济一般法则,其主体是企业和农户。“经济人”的天然属性要求经济行为必须有利可图,“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经济中企业的逐利行为造成的负外部性,还是实施循环经济后所形成的正外部性(生态环境效益),都可通过经济手段予以内部化。由于企业具有天然的‘经济人’特性,使用经济激励可能比强制性制度获得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效率。”
(二)政府生态服务职能是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
在我国现代政府范式系统中,生态服务型政府范式被视作服务型政府观念范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作为观念范式的“服务型政府”和作为操作范式的“生态型政府”相互嵌套和相互契合的产物。“而所谓生态型政府就是指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为基本目标,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作为其基本职能,并能够将这种目标与职能渗透与贯穿到政府制度、政府行为、政府能力和政府文化等诸方面之中去的政府。”因此,政府引导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府本身应积极构建包括“生态服务型政府”内涵在内的服务型政府,完善政府生态服务职能。换句话说,政府生态服务的价值观念是政府生态服务实现的首要前提,也是政府生态服务实现的规则制度和操作理念及行为的内在灵魂。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市场机制是农业循环经济运行的基础性制度机制,但农业循环经济并不是为经济而经济,它之所以优越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在于其内含的生态价值导向。一方面是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使农业循环经济获得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至于仅仅停留于对改善环境的美好的理论想像;另一方面,存在于社会认可的经济价值背后的生态价值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真正根基。正是如此才使得农业循环经济从短期的经济利益出发,又超越经济利益而兼顾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样,政府的生态服务职能在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价值发挥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主导作用:一是农业生态环境作为比较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广泛的公共意义,明显体现出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利益和长期利益,而作为其他个人与组织都不具比较性的公共代表性的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应责任:二是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本身存在一定的跨区域性,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合法性与强制性以及宏观调控能力都无法和政府相比拟;三是生态公民社会的成长、企业生态责任感的增强还不足以取代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相反,农业循环经济相关企业的生存成长、非政府生态组织的发育发展、公民的生态治理与意识、教育熏陶还需要现代政府发挥特有的培育、倡导和组织作用:四是我国大多数公民视政府为自己依靠的依赖型政治文化环境,更是需要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居于主导地位和发挥主要作用。
(三)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是第一资源,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1.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理念扩散推广观念更新是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www.xing528.com)
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是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树立循环农业发展观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提供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业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己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只是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体能”、“知识+勤劳”的复合性支出。同时,使他们明白,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世界经济发展,唯有不断接受教育,积极学、用现代科技,才跟得上社会发展的节拍。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知识,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这就要求农民群众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农民的学习习惯、再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型的农村社会、学习型家庭,让农民经常学习,科学劳作,增大劳动中的知识含量,通过学习指导日常工作,从而减少各种损失,提高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还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只是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痔的,农业人类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
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础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立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知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2.继续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力度
“在同等条件下,一个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与土地、自己结合便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财富,进而更多地增加农民的收入。人力资本低,产出效率必然低,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继续提高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比重,使教育费用支持增长率高于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率。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为农村教育筹集大量资金。提高个人、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此外,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营业、卫生、医疗、保健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等,为农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资金保证。
农民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的是信息的充分供给。政府须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地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建立农民群众投身循环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经济参与,是循环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许多农村地区长期处于无人管状态,农民各自为政,农业生产无序,水利、机耕路长期失修,农田高度分散得不到有效整治,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环境出现恶化的现象,尤其在集体经济完全瓦解的贫困乡村。发展循环农业,号召农民加入循环农业生产,除依靠农民自身的觉悟及个体积极性以外,还须通过农村社区、乡村集体以及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建立一套激励机制与规章制度,把农民群众吸引到循环经济发展道理上来。
一是建立村规民约,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规范村民的生产生活行为,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引导他们进行积肥还田,对生产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置,使人人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推进农村循环型社会形成。二是设立乡村社会收旧利废中心或回收站,对乡村居民废弃物进行有偿回收利用;三是设立乡村社区循环农业技术服务社,推进循环农业技术入户,为村民提供循环技术利用辅导。四是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努力实践资源循环利用的村民进行激励,给予他们一定的生产、生活、养老、医疗、设施建设投入等补助。五是投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助村民兴建沼气池、地头水柜以及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等节能设施,科学进行该舍、改水、改厨、改厕,促进广大乡村居民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人、才、物力资源以及时间、空间,建设新村,改变旧貌。
(四)完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推广体系对于农业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所起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其农业技术推广功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化。循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公益性职能,承担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和指导、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无公害及绿色食品发展、加强农业质量检验监测以及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等重要职能,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主要载体和推进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基本力量。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推广队伍,是我国循环农业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客观需求,也是各国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因此应首先强化政府事业单位昨晚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由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等多个主体共同构筑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