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资金的来源
农村中的每个生产经营单位,由于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规模等各方面的差异,获得资金的渠道是不同的。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来源:自有资金、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
1.自有资金
自有资金主要依靠各单位的内部聚集,包括国有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农户和所办企业的自有资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双层经营,农户拥有的自有资金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且其所占比重较大。
2.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对农村的拨款、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筹集用于农村的投资。该资金主要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农业开发,作为农林水气等部门的日常维护费用,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农林水气基础设施建设、农林水气科技的研发,等等。
3.信贷资金
总的来讲,信贷资金是农村资金的重要来源。为农村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作为重要机构,一直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中国农业银行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支农工作的重点,同时还承担了扶贫贷款、以电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村城镇化贷款业务。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投入。2007年中国银监会核准了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3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在引导社会资本到农村创业发展和开辟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上做出了有益探索。此外,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财政补贴、停息挂账、减免税收等措施,间接增加了农村信贷资金。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有的正规金融体系仍难以满足农户的贷款要求,因此以民间借贷方式筹集的资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二)农村资金的运用
农村资金的运用,是农村生产经营单位的资金存在形式。由各种资金来源渠道形成的资金,进入生产过程后按照其周转的特点,可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种运用形式。
1.固定资金
固定资金是指垫支在劳动手段上的资金,它的实物形态是固定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等,它在参加很多次生产过程后才完成其一次周转。
农村固定资金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价值相对较小。农村农业中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人力畜力所占的比重还较大,固定资产少,价值不高;农村工业中的有机构成一般也低于城市,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是农村就地发展工业的优势之一。二是牲畜既可作为固定资产,也可作为流动资产。牲畜既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执行劳动手段职能,如养牛耕地;也可执行劳动对象的职能,如养牛卖肉。
2.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是指垫支在劳动对象、工资及流通费用等方面的资金。流动资金的实物形态是流动资产,如原材料、燃料、库存成品等。流动资金每参加一次生产过程,就完成一次周转,在农村家庭式经营中,流动资金既可用于生产垫支,也可用于农户内部的生活消费,不易划清,必须加以正确引导。
(三)农村资金运动的特点(www.xing528.com)
研究农村资金运动,也是研究农村资金的周转循环,这是研究农村信用关系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经济处于相对不发达的状态,农村的非农业生产并不发达,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在这个阶段农村资金运行的特点与农村在生产过程中的特点相对应,具有季节性、缓慢性的特点。
第一,季节性特点。农业生产以动植物培育为主,受天气、季节影响较大,谷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种植季节和收获季节,因此在收获季节前,资金比较紧张,贷款需求量相对较大。而到农作物收成后,又会有大量资金回流,可以归还贷款,从而使农村资金的运动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第二,缓慢性特点。在动植物生长过程中,除人类劳动时间外,还需要有一段自然生长时间,而且这段生产时间的长短目前人力还不能完全控制。这就使得农业资金运动的周期要比工商业长,农业资金的积累也比较缓慢,并且贷款的期限都比较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业比重逐年减少,相应的,农村资金运动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资金的来源与运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产业结构角度看,之前的农村资金是源于农业、用于农业,而现今已经转变为源于各行业、用于各行业。从经营方式角度看,之前农业中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是以集体经济为主,而现今已转向农户家庭经营为主。对此,必须对农村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分配。
第二,农村经济对资金的依赖性增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及规模较大的依赖于资金的投入规模,因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同时,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所以需要对农村资金的融通加强重视。
第三,资金运动的空间范围扩大。改革开放前,农村以农业为主,农业又以种植为主,农村资金运动相当局限。改革开放后,商品生产和流通得以在更广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农村资金运动的空间开阔,流动性增强。因此,为了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农村资金,虽然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和风险,但有利于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
第四,资金运动的风险性增加,营利性增强。计划经济时期,农村的农业生产只有自然风险,没有市场风险。改革开放后,不仅非农产业的发展具有市场风险,而且农业生产经营也具有市场风险。但农户还不太适应市场经济,大部分农民的经营水平较低。同时,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加之社会经济秩序不好,导致农村资金运动的风险性增大。
第五,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减弱。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大为减弱,这一点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的缓解。但由于农业生产、农村消费的季节性特点不能完全消除,相应的农村资金运动季节性问题仍需得到重视。
(四)农村资金当前的流转情况
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和城市工商业是农村资金主要的流向。
农村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农村居民、农村的经济组织和农村中小企业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还包括学校等事业单位获得的临时闲置的由财政集中拨付、分期使用的资金,以及中央银行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直接融资的发展时间并不是很长,从直接融资的角度来说,农村的资金主要是流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农户的生活、生产资金以及企业的生产资金。
在我国,融资的主要方式仍然还是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中的资金流向是复杂多样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一些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相关区域内的机构网点、农村信用社以及村镇银行是吸收农村正规资金的主要金融机构。现如今,几家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大量减少农村贷款的发放数额,将资金大部分转到城市,并且农业银行在农村的资金投放也在逐步减少。邮政储蓄机构由其特殊的性质所限定,它只是吸收存款,然后资金转给人民银行,它是不发放贷款的。由农村民间金融部门吸收的资金主要提供给农民个人和农村私营经济部门,因此这也同属资金在农村内部的循环。从我国的经济体制看,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以及工业化发展初期的客观需要,资金会由农村流向城市,同时农业支持工业发展。而农村资金过分外流,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