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能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客观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一)经济发展规模差异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常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是人们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载体。按世界银行通用作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反映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的一个标准。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反映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差距。
2.人均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级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性支出,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并且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不差上下,但人口相差较多,那么人口多的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功能就会大大削弱。
3.人均外贸总额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进口又称入口,是指从关内向关外购买商品或劳务;而出口是指对从关内向关外出售或输出商品或劳务。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的依存度,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外贸总额比较多时,更能促进该国或地区投资增加,提高该国或地区就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该国或地区技术进步,优化该国或地区资源配置以及调整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增强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4.人均国内贸易总额
国内贸易通常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商品购买力和零售市场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是研究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5.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主要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包括储蓄、最终消费支出和非义务性支出,它是用来观察城市居民生活及收入水平的最重要与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民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人均收入,用来衡量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农民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能力的指标。
(二)经济发展结构
1.产业结构(www.xing528.com)
传统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也就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的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失业人数、占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重要关系,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非农劳动力比率
非农劳动力是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劳动力比率比较高时,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比较大,经济比较发达。
3.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又称城市化指标,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度),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标志,又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是指该国或地区城镇居民人口占其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该国或地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从人口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从地理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看,城镇化主要是城市文明逐渐替代农村文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一种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转化的一种过程。
(四)经济发展质量
人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GDP统计量的变动—经济发展速度上,而忽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另一方面—发展质量。而学界对于什么是经济发展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经济发展质量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即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程度;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协调状态。
1.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而且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活动对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实际上,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和变化一方面显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总的来说,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会给对外贸易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计算方法有三:外贸出口额/GDP;净出口额/GDP;外贸总额/GDP。
2.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是一种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经济术语。生产率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生产率数量是生产率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生产率质量是一定条件下有限资源的效率配置。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或地区,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态势比较好。
3.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据),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和整体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一般来说,失业率下降,说明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的确立是评价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效果和精度。指标体系应全面而有效地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