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阵营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里,宏观经济管理在经济理论上一度受到了较大排斥。这里主要介绍主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大致相当于农业部门的政府管理。

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由政府全面控制社会经济活动。但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各国都在纷纷开展经济市场化的各种改革探索。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阵营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里,宏观经济管理在经济理论上一度受到了较大排斥。这里主要介绍主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一)主流经济学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农业经济研究领域受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影响较大。例如,在经济发达国家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农业经济发展学》的作者约翰·梅尔认为,在市场机制已较为完善的国家,政府对农业不切实际的干预很可能付出高昂的代价。但主流经济理论无法对发达国家政府在农业领域长期采取次优政策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于是一些学者便将经济理性扩展到政策决策政治过程中,认为政治因素是政府实施无经济效率政策的重要原因。例如奥尔森用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将农业保护理解为搭便车的合理现象。安德森和速水从供给成本和阻力变小而需求力量变大的角度,认为均衡政策更多地取决于政策需求方的压力行动。德·哥特等则建立了一个“政治家选民”互动的一般均衡模型来解释这种现象。除此之外,还有维护农业的多功能性的理论解释。弗农·拉坦从诱导创新理论的角度指出,一个国家获得农业生产率和产出迅速增长的能力,取决于在各种途径中进行有效选择的能力。如果不能选择一条可以有效消除资源制约的途径,就会抑制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进程。而私营部门的诱导创新、公共部门的诱导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一个社会可以选择农业技术变革的三种最优途径。

(二)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www.xing528.com)

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主要从比较效益的角度来认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政府支持工业发展,把农业资源尽快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也主张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剩余劳动力,并将剩余劳动力所产生的隐蔽性储蓄转化为发展工业的资金,使整个经济由农业向工业转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经济学家逐渐认识到了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因此主张政府应促进农业与工业的平衡增长。舒尔茨则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特有的经济均衡,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是相当有效的。但要使发展中国家农业得以较快增长,需要政府向科学研究和农业教育等非营利机构投资,提供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农民以足够的经济上的刺激,并特别重视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以便为农民提供新的更有生产性的高收益生产要素及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将农业的发展提升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的认识高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宏观经济改革方面,对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政策、粮食保障、收入创造和农业生态保护等方面。

(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沿袭苏联模式,习惯于把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研究部门经济的称为“经济学”,研究企业经济的称为“管理学”。农业宏观经济管理大致相当于农业部门的政府管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逐渐吸收了一些发展经济学的农业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计划经济的管理思路。中共中央政研室农村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农业宏观调控课题组成员发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宏观调控》一文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于,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其弱点和消极的一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而且还要求更有效地进行宏观管理和控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农业作为一种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尤其需要国家对之进行适时有力的宏观调控。但应该遵循公平与效率相兼、间接调控和政企分离的原则。宏观调控的目标包括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实现市场的有序化、规范化运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