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农业所使用的简陋工具及其他生产资料基本上靠农业自身解决,农产品除少量进入市场同其他部门交换外,主要供农民自己消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分化加速,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动力机械和电力逐渐取代人力和畜力成为主要动力,机引农具逐渐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主要工具,化学肥料取代有机肥料成为主要肥源。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原来属于传统农业的许多生产职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围绕农业产业,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便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存在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从产业属性来看,它们有的分属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有的则仍属于第一次产业(农业),我们统称为“农业关联产业”(这种“关联”表现为生产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例如,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门类。又如,农机具的修理和保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良种繁育、配合饲料的生产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运输和销售都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再如,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种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储存、保鲜和销售业务都相继发展为庞大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部门也同农业分离,独立化为许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部门。
其次,从准宏观的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在农业产业分化的同时,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方面,农业已从独立的生产部门变成了一个离开现代工业、服务业便不能独立存在的经济部门。现代农业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饲料等,不是由工业提供的或不经工业加工的越来越少;工业、服务业提供的各种产品、技术和劳务越来越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农业关联产业部门对农业的依赖性也大大加强。农业既是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农产品加工部门的原料供应者。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其他消费品,已成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共同产物。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之间,不仅在人力、资金、资源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客观上要求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
最后,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它们之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起初,农户(农业企业)同有关的工商企业、服务组织之间主要是以市场为媒介发生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随后,它们之间开始签订短期的、不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比较松散的经营联系;进而,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它们之间开始订立长期的、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牢固的、稳定的经营联系,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最后,它们之间还产生了一定的组织联系,以至逐渐在组织上实现了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机械以及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最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工业化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对生物生长过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农业的一些领域,生产过程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工业的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工厂化生产。这不仅昭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远景,而且从较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流程和工艺,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产业属性上的融合和微观组织上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把上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称为“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可从准宏观和准微观(一般并称为中观)两个经济层次上加以认识和理解。从准宏观的结构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准微观的组织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
现代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业”这一古老的概念。美国农业部基于其对农业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功能的极大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将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统一称为“食物纤维体系(Food and Fiber System)”,并将其划分为供产销三个环节。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称为农业产前环节;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种植到砍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称为农业产中环节;农畜产品以及林渔产品从离开农畜场、林渔场到销售,包括收集、运输j加工、储存和销售,称为农业产后环节。而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店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在本书的论述中,则使用了“产业化农业”这一概念。即把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和农业产前环节的生产资料制造和供应业,产中环节的代耕、代播、代收、防疫、土壤改良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业以及产后环节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和运销业等,统称为“产业化农业”。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1.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主要形式
“龙头”组织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即以实力较强的“龙头”组织为主体,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运输和销售企业为“龙头”,或以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组织形式为“龙头”,围绕某一项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现阶段依据联结农户的“龙头”组织的不同类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可划分为6种:
(1)“公司+协会十农户”,即以专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众多的专业农户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结成经济共同体。
(2)“合作组织+农户”,即以社区合作组织或农民专业协会为“龙头”,把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开展技术合作、信息传递、融资、销售服务、运输等合作,形成规模,并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专业户及时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质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提供种子、技术、信息、资金、营运等项服务,从而使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体。(www.xing528.com)
(3)“企业十农户”,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以契约、服务等不同形式将基地农户联系起来,以企业发展带基地,基地壮大保企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4)“大龙带小龙”,即以同一种农副产品为加工原料,通过主体企业的辐射建立分厂,把不同区域的专业农民联系起来,分家联销,共同面向市场。
(5)“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即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发展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运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带动优势产业扩大规模,以及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运销业等,进而形成一体化经营大格局。
(6)“公司+市民十农户”的双加模式,即以公司为“龙头”,公司负责提供部分资金、良种、技术指导、疾病防疫和产品销售以及信息服务,市民出资或出人,农户负责提供场地和劳动力,三方通过契约关系联合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种新的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
2.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
(1)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主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和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制度、方式方法。具体来讲,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工作推进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工作专班及工作措施、工作方法等等。
②企业发展机制。企业发展机制是指企业自身提高和发展的功能。从发展角度来讲,包括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手段。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对企业经营起导向作用;发展动力来源于决策者或其企业追逐发展目标(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产生的力量源泉;发展方式分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从机制角度来讲,包括企业所有制形式、内部管理制度、产品加工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品牌创建机制等等;还有利益联结机制,就是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与基地、农户之间以利益为纽带的联结关系,如合同制、合作制、公司制、托管制等,就是合作各方合理分享利润,实行共赢共利、共同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③支持保障机制。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包括投融资机制,财政、税费、土地及招商引资、资本营运等优惠政策,企业经营、基地生产的外部发展环境等等。
(2)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的重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发展机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发展机制实际上是一套已经成功、可供复制运用的企业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自我调节、自我积累功能上,它能使企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是否具有完善的企业发展机制,主要标志有三条:一是已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并形成了成熟的加工工艺流程;二是企业已开拓出主导产品并创建了自有品牌,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形成了完整的产加销体系,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到相当程度,形成了稳定的多方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若企业拥有了成功的发展机制或发展模式,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原版复制,就可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呈加速度扩张壮大。如国际上著名的瑞士雀巢集团、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蒙牛、温氏集团等,都是采取原版复制其成功的发展模式而得到快速发展壮大起来的。
纵观国际国内发展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是关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创新企业发展机制是核心。因此,必须把企业发展机制或发展模式创新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