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承载力低。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地势高,地形复杂,年平均降水量为380.7毫米,森林覆盖率仅为11.3%。同时甘肃也是全国荒漠化和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是沙尘暴多发区和重灾区,全省近80%地域是限制、禁止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制约明显,空气质量差,工业生产排污高、能耗高。
二是经济基础薄弱,增长方式粗放。甘肃省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后5位,人均生产总值也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最后,是唯一低于3万元的省区市。近年来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7年增速仅为3.6%,成为全国增速最低的省区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屡创新低,2017年已为负增长1.7%。经济结构重化工业特征明显,对能源具有较强依赖性。南部非重化工业地区则主要依赖农业,第一产业比重较高。财政实力薄弱,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仅有24.7%,排名全国第29位,且仍在逐年下降。
三是人力资源薄弱,人才吸引力不足,面临老龄化问题。2016年甘肃省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为26.9%,在全国排名第21位,比全国水平低2.9个百分点,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为10.7%,在全国排名第20位,比全国水平低2.2个百分点,均处于中下游水平。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不理想,甘肃省对人才的吸引力一直不足。从人口增长看,甘肃省自然增长率为6.02‰,在全国排名第17位,鼓励生育带来的提升效应不明显,在西部地区中属于增幅较低省份。除部分少数民族自治区外,其余地区生育率较低,将逐步面临老龄化问题。
四是贫困问题比较突出,脱贫攻坚战压力不小。甘肃长期以来主要的经济指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国排名靠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截至2016年底,甘肃农村贫困人口26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2.6%。甘肃省内86个县市区中,共有75个国家级贫困县。临夏州、甘南州及天祝县是国家“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在贫困地区,由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发展不平衡,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较为集中,保障体系不健全,返贫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3]。
五是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落后。虽然兰州是西北地区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但甘肃省内铁路网、公路网密度均较低,且尚无成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互联网普及率和电话普及率在全国均处于比较靠后的水平。医疗水平落后,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和万人病床数在31个省区市中排名靠后,也落后于新疆、陕西、宁夏等西北省区。
六是科技创新实力仍偏弱,科技投入进步快,产出仍然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各省中游水平,技术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产出看,万人专利授权量为3.06件,全国排名第23位;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7%,全国排名第28位。高技术产业规模较小、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分布在省会兰州,不利于全省科技创新均衡发展。(www.xing528.com)
七是资源向省会城市集中度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从经济总量、财税收入、金融资源、研发投入等各方面看,资源向省会及少部分地级市(主要是嘉峪关市与金昌市)的集中度均较高,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甘肃省内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平衡问题突出,阻碍着全省的均衡发展。
【注释】
[1]甘肃与全国其他省区市及全国、全球平均值的详细指标对比分析见附件一。
[2]在衡量基础教育水平时,我们发现,由于学生总是向教育质量高的地区集中,因此教育质量高的地区反而会出现单位学生拥有教师数量低的情况,因此我们这一指标采用倒序排列。
[3]侯万锋:《2017甘肃扶贫攻坚报告》,新西部,2018年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