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策红利

甘肃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策红利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后,甘肃省民营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十五大后甘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甘肃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意图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坚定发展信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这一时期,甘肃省非公经济快速增长,创新创业进入新发展阶段。

甘肃省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政策红利

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高度重视在甘肃的工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仅在“一五”计划时期甘肃就兴建了1574个工矿企业,其中限额以上项目146个,苏联援建项目8个[5];“三线建设”时期又安排建设了700多个项目[6],“文革”期间作为集体经济的社队企业也有所发展,最终在改革开放前形成了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包括冶金、化工、机械、建材能源电子军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食品轻纺、科研教育等门类的重型产业结构,同时也形成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改革开放后,甘肃省民营经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发展的。在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甘肃民营经济发展总体上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省份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同时慢于国家政策认识深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被形容为“醒得早,起得晚”。从历史上看,甘肃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化和缓慢启动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先后得到合法化,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乡镇集体经济在全国如火如荼。甘肃直到1990年才由省工商局出台了《关于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行业和商品的若干规定》,鼓励个体户发展修理业等7个行业。邓小平南方讲话后,甘肃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1992年)、《省人民政府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政策规定》(1994年),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前景变得明朗起来,政治风险大大降低,很多人的顾虑被打消,甘肃省个体工商户、私营经济、乡镇企业逐渐开始较快发展,一些科技人员也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走出来创办民营科技企业。1998年,甘肃省有民营科技类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覆盖40多个行业,但规模普遍较小。

第二个阶段是十五大后甘肃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地位从“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提升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1998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连续出台了7个政策性文件,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甘肃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迎来了第一次较快发展时期。200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派出大型考察团前往浙江考察学习民营经济发展经验,并连续召开了两次全省非公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多项政策性文件,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员离职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甘肃民营经济得以第二次较快发展。到2005年,甘肃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98亿元,占全省GDP超过了三分之一(达到36.1%),当年对甘肃省经济净增量的贡献率超过一半(53.4%),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的20.8%。

第三个阶段是扩大非公经济市场准入阶段。2005年和2010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新老36条”[7],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甘肃省委、省政府2007、2012年分别发布了落实“新老36条”的政策性文件,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传统垄断领域,但效果尚不显著[8]。到2012年底,甘肃非公经济达70.87万户,占实体经济总数的84.97%,是实体经济的绝对主体;共实现增加值2197.9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8.9%。2011年,甘肃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联合开展的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综合调研指出,总体上甘肃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观念保守、环境不优、融资困难、服务滞后等诸多问题,与全国、东部省份在民营经济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个阶段是十八大后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后,全国层面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国务院大力实施了“放管服”改革、“双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甘肃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意图推动民营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7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坚定发展信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抓好政策落地落实。这一时期,甘肃省非公经济快速增长,创新创业进入新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甘肃省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146.58万户,当年新增非公经济市场主体20.04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新增从业人员62.44万人,非公经济占GDP比重提高到2017年的48.2%,平均每年增加两个百分点。

【注释】

[1]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其调整、优化对策》,甘肃经济,2007年第3期,第92—97页。

[2]甘肃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EB/OL].http://www.gstj.gov.cn/HdApp/S/.(www.xing528.com)

[3]2018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EB/OL].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http://hn.gansudaily.com.cn/system/2018/02/05/016903849_01.shtml

[4]按照国家统计局相关划分,“其他服务业”包括九个门类,主要是由基建投资长期覆盖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涉及技术供应与人力资本再生的科教文卫事业及居民服务行业,即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5]董志凯:《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1950—2000)》,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463页。

[6]甘肃三线建设编辑部:《甘肃三线建设》,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转引自汪红娟:《甘肃三线建设述论》,河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46页。

[7]即2005年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8]温友祥:《甘肃民营经济发展研究》,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第137—1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