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RHPS 2017年的农村样本中,有36804人报告了婚姻状况,占总样本的81.7%。如表3-9所示,2017年,在全国农村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为14.7%,已婚人口为77.2%,丧偶人口为6.4%,其余的婚姻状况(如同居、分居、离婚和再婚)人口比例总共为1.7%。
在地区层面上,西部地区的未婚人口比例最高,为16.6%,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比较接近,分别为14.1%和13.6%。相应地,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已婚比例较高,分别为78.6%和78.5%,而西部地区较低,为74.5%。其他的婚姻状况,如同居、分居、离婚和再婚,在群体中占比均不高。东部和中部地区同居比例均为0.1%,而西部地区为0.4%。东部地区的分居比例为0.1%,中部地区为0.2%,西部地区为0.3%。东部地区的再婚比例为0.1%,中部地区为0.4%,西部地区为0.2%。离婚比例相对较高,东部和西部地区均为1.0%,中部地区为1.1%。丧偶相比于前述四种婚姻状态更为常见,2017年全国农村丧偶人口比例为6.4%,西部地区最高,为7.0%,东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为6.0%和6.1%。
2015年的问卷中虽然没有“再婚”这一选项,但是2017年再婚比例很低,仅为0.3%,并不影响其与2017年的整体对比。与2015年相比,2017年婚姻状况最主要的变化在于未婚比例从17.6%下降为14.7%,而相应地,已婚比例由75.5%上升为77.2%。
表3-9 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婚姻状况 单位:%
注:此表及以下所有涉及婚姻情况的表格中的对象,均针对符合我国法定结婚年龄,即男性≥22周岁,女性≥20周岁的群体而言。2015年问卷中没有“再婚”这一选项。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男”“剩女”(大龄未婚人群),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表3-10所示,在“剩男”“剩女”中,“剩男”比例要明显高于“剩女”比例,我国农村整体“剩男”“剩女”比例为3.2%,其中“剩男”比例为5.4%,是“剩女”比例的将近7倍。
“剩男”“剩女”在不同区域的比例也有所不同,西部地区“剩男”“剩女”比例为4.0%,高于东部地区(2.9%)和中部地区(2.6%),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剩男”比例高达6.8%,远远高于东部(4.7%)和中部地区(4.8%)。另外,西部地区的“剩女”比例也在三个区域中最高,为1.1%,其次是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剩女”比例最低,为0.4%。
表3-10 2017年农村30周岁及以上未婚人群分布 单位:%(www.xing528.com)
注:“剩男”“剩女”指30周岁及以上未婚男女。30周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比例=30周岁及以上未婚男性数量/30周岁及以上男性数量;30周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30周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数量/30周岁及以上女性数量。
如表3-11所示,从2011年到2015年,“剩男”“剩女”的比例都在上升,而到了2017年,总体比例从2015年的3.4%下降为3.2%,这主要是由于“剩女”比例从2015年的1.2%下降为2017年的0.8%。虽然“剩女”比例有所下降,但“剩男”比例并没有变化,这意味着在未婚市场上,性别差距可能正在增大,“剩男”脱单的难度也在增加。
表3-11 农村30周岁及以上未婚人群比例变化 单位:%
学历和婚姻状况的关系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如表3-12所示,在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群体中,不同学历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的未婚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低学历男性的未婚比例高于低学历女性的未婚比例。例如,没上过学的男性未婚比例为11.7%,而没上过学的女性未婚比例仅为1.8%;仅拥有小学学历的男性未婚比例为7.5%,而同样学历的女性未婚比例只有2.1%。另一方面,高学历女性的未婚比例要相对高于高学历男性的未婚比例。如拥有高中学历的男性未婚比例为24.6%,女性却高达31.9%;学历为大专/高职的男性未婚比例为56.4%,相同学历的女性却高达62.9%。
在全国农村样本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随着学历的升高,未婚比例都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未婚比例甚至高达75.9%(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大部分属于年轻群体,未婚率相对较高)。
表3-12 2017年农村学历与未婚比例 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