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对贫困:关注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对贫困:关注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报告在保持基本内容框架不变的前提下,特别关注了相对贫困主题,并将这一主题贯穿在每一章的分析中。同时,《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的研究表明,按照我国现有的脱贫速度和脱贫规模,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消除现有标准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的标准因目标区域而异,不同区域衡量相对贫困的标准有所不同。综合专家意见和相关文献,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样本的特点,我们对本报告的相对贫困问题从两个视角进行探究。

相对贫困:关注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报告在保持基本内容框架不变的前提下,特别关注了相对贫困主题,并将这一主题贯穿在每一章的分析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全球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使得数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

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要求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贫困发生率为4.5%。同时,《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7》的研究表明,按照我国现有的脱贫速度和脱贫规模,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消除现有标准的绝对贫困。也就是说,2020年后,中国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届时,绝对贫困将基本消除,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会逐渐凸显,主要表现为收入、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不平等以及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志刚在2018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上指出,消除绝对贫困后的新扶贫工作重点是三个方面的转变:从主要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从主要解决收入贫困向解决多维贫困转变;从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城乡扶贫转变。因此,中国农村家庭发展研究团队将在本年度的报告中聚焦相对贫困问题,我们在各章节中对相对贫困这一异质性进行考察,通过对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贫困相关情况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较多具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以期为下一阶段的扶贫工作和相关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对贫困的标准因目标区域而异,不同区域衡量相对贫困的标准有所不同。国际和国内目前也尚无统一的做法,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则认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便可视为相对贫困。综合专家意见和相关文献,基于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库样本的特点,我们对本报告的相对贫困问题从两个视角进行探究。

一是从全国视角,将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我们的相对贫困线。二是按照2016年人均GDP排名,把除了新疆和西藏之外的29个省(区、市)划分为三组(见表1-3),分别命名为“高收入省(区、市)”“中收入省(区、市)”“低收入省(区、市)”,将每组内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位数的50%作为该组的相对贫困线,并考察组内贫困异质性和组间差异。

表1-3 区域分组

基于上述贫困分类方法,本报告的农村样本情况如表1-4所示。全国相对贫困比例为29.26%,高收入省(区、市)、中收入省(区、市)、低收入省(区、市)的相对贫困比例分别为29.44%、29.34%和30.42%。因此,对于相对贫困的考察,不论是组内分析还是组间比较,均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表1-4 不同组别的相对贫困情况

[1]李金铮,邓红.另一种视野: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J].文史哲,2009(3):23-36.

[2]葛海静.民国时期知识界关于中国农村调查述评(1925—1935)[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李金铮.定县调查: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里程碑[J].社会学研究,2008(2):165-191.(www.xing528.com)

[4]表1-1中的主要内容参考:李金铮,邓红.另一种视野:民国时期国外学者与中国农村调查[J].文史哲,2009(3):23-36.

[5]陈意新.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118-124.

[6]对于卜凯调查的质疑请主要参照:杨学新,任会来.卜凯与河北盐山县150农家之经济及社会调查[J].中国乡村研究,2011,8(1):242-248.王晶,杨学新.卜凯与1920年代河北平乡农家经济及社会调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3):98-104.在此不做详述。

[7]夏明方.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兴起[N].中华读书报,2007-08-01(11).

[8]关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具体信息,本报告主要参照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

[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10]浙江大学农业社会学系(浙江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的前身)成立于1927年。

[11]浙江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于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重新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准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于1994年起被列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学科,之后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1999年,浙江大学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为基本力量,组建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简称CARD),被批准为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该基地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创新基地(国家“985工程”A类创新基地)。2007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6年,浙江大学将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列入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进行重点建设。

[12]王秀清.中国农业经济百年巨变[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6-10.

[13]林坚.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演变历程与发展方向[C]//黄祖辉,杨烈勋,陈随军.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3-40.

[14]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评述——“十五”回顾与“十一五”研究态势[C]//黄祖辉,杨烈勋,陈随军.农业经济管理论文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前沿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