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的历史发展

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是中国家庭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对于中国农村家庭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农村家庭相关调查的历史沿革介绍如下。这为后人研究民国时期的农村经济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是农村家庭调查中值得系统回顾与分析的历史资料。从调查的具体内容

中国农村家庭调查的历史发展

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是中国家庭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对于中国农村家庭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根据李金铮等的研究,早在1914年,国外学者狄特摩尔就组织了以清华园附近195个农户为研究对象的农家调查,而历史学界通常认为,中国人最早的农村调查,是1923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组织的北京西郊成府村调查。[1]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农村调查和研究已十分活跃。农村家庭相关调查的历史沿革介绍如下。

(1)民国时期的农村调查

民国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也逐渐引起中国学者们的重视,国内学者希望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2]“实地调查是了解信息、积累资料和推进学术的重要途径,它在中国源远流长,但以科学方法进行的专门调查还是晚近之事。”[3]在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影响下,参与调查的社会各界人士众多,调查组织者既包括中外学者,也包括革命家。乡村建设团体、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也组织参与了一定的农村调查。除此之外,出于一定的政治目的,一些政府机关也开展了不同调查内容的农家调查活动。虽然进行全国性的农村调查是当时学者的最高目标,但是以当时有限的技术、人员和经费等,并不能进行全国性的调查。所以,陈翰笙、李景汉等人便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地点,进行小范围的地区调查。在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中规模较大并取得较大影响的有:卜凯主持的两次全国范围的农村调查,陈翰笙主持的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区域的农村调查,李景汉主持的河北定县调查,以及日本满铁的农村调查等。民国时期其他代表性的中国农村调查详见表1-1[4]。

表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调查

⑤DITTMER C G.An estimate of the standard of living in Chin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18,33(1):107-128.

续表

①盛邦跃.对卜凯的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的再认识[J].学海,2001(2):119-123.
②全称为“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
③曹幸穗.满铁的中国农村实态调查概述[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4):104-109.
④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卜凯是一名美籍学者,他在农业经济方面的学术成就正是源自其1921—1925年和1929—1933年对中国农村所做的两次全面、系统的农户家庭调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分别调查了除东北地区外的7省(区、市)17处的2866家农户和22省(区、市)的16786个农场的38256个农家。[5]在调查方法上,卜凯主要采用抽样调查[6]的方式,调查人员主要是金陵大学的在校学生,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土地、粮食产量、家庭农业作物种植规模等方面。有学者认为,“完整理解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必须从卜凯开始”。

当时,另一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的农村家庭调查是日本满铁组织的,满铁调查采用了现代经济人类学的理论范式,该项农村调查主要以自然村为调查单位,以村户为调查对象,相当具体而全面。同时在1908—1945年近40年的时间里,满铁专门设立了多个门类的调查机关,整个调查活动十分规范有序,这使得当时所得的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类型的农村资料具有很高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形成了大量的图书资料和档案材料,即“满铁调查报告资料”。这为后人研究民国时期的农村经济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是农村家庭调查中值得系统回顾与分析的历史资料。

总的来说,虽然民国时期的农村调查方法并不成熟,人们对当时调查材料和调查结果的客观性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无论如何,已有的农村家庭调查研究数据及资料都是民国时期的社会科学学者经过周密的问卷调查或深入的实地调查,并通过系统的标准化加工整理和综合性量化分析之后才得到的。[7]时至今日,这些调查又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文献及研究社会人类学、经济学的重要源头,当代民国时期农业经济研究方面的许多论著都参考和利用了这批资料,极大地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进展。

(2)中国人口普查

为获得最翔实准确的人口数据,了解中国最基本的人口状况,国家自1953年开始开展基础的人口普查工作。中国人口普查是对全国人口普遍地、逐户逐人地进行的一次性调查登记工作,该项工作主要由国务院组织,多部门参与,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各地具体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进行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务院2010年颁布的《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每逢十年开展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在两次全国人口普查之间逢“5”的年份开展一次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8]的标准时间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即通过这个标准时间,所有普查员普查登记完成后,经过汇总就可以得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的总数和各种人口状况的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采用按现住地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现住地进行登记。普查对象不在户口登记地居住的,由户口登记地登记相应信息。普查标准时点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普查对象,由其出国前居住的家庭户和集体户申报登记。在人口普查工作中,普查员采用入户查点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调查。

中国人口普查具有普遍性、个别性、标准性、集中性、统一性和定期性的特点:某个地域范围内的全部人口都要参加普查登记;以人为单位按实际情况逐人逐项地填写普查表;不论普查员实际入户登记时间为哪一天,登记的都是标准时间的人口状况;人口普查工作在中央的集中领导下,按照中央一级普查机构的部署去组织实施,全国普查方案、普查表、填写方法、分类标准、工作步骤和进度等全国严格统一;人口普查工作定期进行。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做出科学评估是人口普查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人口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和民族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人口数据。从调查的具体内容来看,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方面。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查清全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基本情况,还可以厘清人口的社会特征、家庭特征、教育特征、经济特征、住房状况,以及普查标准时间前一年人口的出生、死亡状况等,数据具有公开可获得性。在人口普查过程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组的普查员通过入户询问,将普查小区中的每一个普查对象的情况如实地登记到普查表上。同时,由于世界各国的人口普查在时间、内容、方法上逐渐趋向一致,故而人口普查资料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但是,由于人口普查总体上是一种静态调查,不能反映人口的变动情况,并且由于普查内容仅限于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教育程度等基础的人口、住户迁移和社会保障状况,并未涵盖家庭的其他信息,因此数据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打了折扣。

(3)中国农村调查

动态了解中国村庄的基本状况,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以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跟踪观察258个村,对中国农村村庄的变迁进行可持续性的追踪调查,称为“中国农村调查”项目。项目初始阶段的“百村观察”项目以全国范围内的258个村庄、4000家农户为观察对象,开展特色研究和田野调查。调查组主要由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组成。

“百村观察”项目从田野调查中进行丰富的个案观察和思考,2011年“百村观察”项目除原有的258个村庄外,针对“林改”和贫困问题,增加了近百个林村和50个贫困村作为考察对象,同时在村户调查的基础之上,调查了50个县(市、区)和100个乡(镇)。中国农村调查是在“百村观察”原有基础上,重新设计的调查计划。该计划调查内容分别包括村庄类、家户类、口述类、惯行类、专题类、文献类等方面。2015年,在“百村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调查深度,开启了新版中国农村调查,先后启动了农民口述史调查、家户制度调查、区域性村庄调查,共完成了18523位80岁以上老人口述史调查,整理了口述史访谈资料2.5亿字,完成了549个传统农村家户调查,形成的家户调查报告共计3664万字,完成了华南宗族、长江小农、西南西北少数民族等六大区域村庄调查,共完成村庄调查报告242份,共计9680万字,还拍摄了116部村庄纪录片

截至目前,中国农村调查项目已有的学术成果包括《中国农村调查》《中国农村研究》《中国农村农民印象》《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等图书和图集。2012年成书的《中国农村调查》主要内容涉及特色村落、乡村治理、基层民主、地权逻辑、乡土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2013年成书的《中国农村咨政报告》的主题集中于农村水利专题、农民工专题、民生问题和农村市场专题四个部分,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全国各省(区、市)的村庄、农户调查研究对专题问题进行的归纳和分析。2015年成书的《中国农民状况发展报告2015(经济卷)》侧重于从中国农民的经济状况入手来把握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总体报告中,在农民的生产维度上重点考察农地承包与流转状况、生产要素的投入状况、农业劳动力状况以及农民收入状况,在农民的生活维度上着重考察农民生活消费状况与农民债权债务状况,进而对中国农民经济状况进行全景式展现。

目前,该调研平台进一步建立了“百村观察”“百居观察”“海外百村观察”的“三百”调查平台,主要以不同省(区、市)的村庄个案、典型事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事件或者村庄治理的内在机制,以期从事实叙述中提炼出理论观点。该调查平台的研究内容侧重于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在数据的定量统计和共享方面并未做到数据公开,而是仅公开了“百村观察”项目的调查报告及影像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定量分析方面的学术价值。

(4)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National Rural Fixed Observation Point Survey,NRFOPS)

为深入了解农村改革动态、掌握农户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84年批准建立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该系统于1986年正式建立。1990年至今,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主要由农业部(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实施以来,样本分布地点由初期的28个省(区、市)272个村扩展至31个省(区、市)360个村,调查积累了丰富的农村社会经济数据,为各级政府制定农村政策、指导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包含五项工作:第一,每年定时收集并上报各个样本村户数据完成常规调查;第二,针对当期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查;第三,省、县两级调查机构及时反映新情况和新问题,形成动态调查;第四,组织省、县两级调查员进行专业知识与农村政策培训;第五,充分开发、利用积累的调查数据,开展对农业、农村、农户的系统分析

从调查的具体内容上看,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重点关注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以及家庭收支、消费情况,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构成情况、土地情况、固定资产情况、家庭生产经营情况、出售农产品情况、购买种植业生产资料情况、家庭全年收支情况、主要食物消费量、主要耐用品年末拥有量及居住情况等方面。

因此,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集常规调查、专项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研究于一体,具有样本分布广、样本量大的优点。同时,近30年的调查积累与定期上报形成了丰富翔实的连续性数据,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动态分析和趋势研究。然而,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各级党政部门了解农村社会经济运行情况,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调查内容主要反映农村家庭的基本情况,而在农村家庭的金融健康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及社区环境方面涉猎较少。此外,该项调查的历年数据并非公开,获取较为不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调查数据的利用与挖掘。

(5)中国农村住户调查(Rural Household Survey,RHS)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是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组织实施的,反映农村居民生产、收入、消费、积累和社会活动情况的统计调查项目,旨在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家庭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监测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为国民经济核算和价格调查提供基础数据,为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经济政策和决策提供依据[9]。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采用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署开发的MPPS抽样方法,在全国共抽取了6.8万个样本农户,这些农户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857个县(市、区)中(2010年)。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居民所在社区发展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居住情况,人口与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技术应用情况和农村居民收入、支出情况等。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较为科学、系统地统计了我国农村家庭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但调查内容相对笼统,且仅就农户层面进行简要统计分析,对社区单位的调查较少。同时,中国农村住户调查目前公开的数据年份有1991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2010年及以后的数据获取难度大,调查数据内容相对陈旧,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需要。

(6)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na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s,CHIP)

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是“中国收入和不平等研究”课题(李实、赵人伟等)的组成部分,该调查主要由中外研究者共同组织,并在国家统计局的协助下完成,主要目的在于追踪中国家庭收入分配的动态情况。目前,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已有1988年、1995年、2002年、2007年和2013年的相关数据。以2013年为例,该轮调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联合国内外专家共同组织实施,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统计局的支持下完成。(www.xing528.com)

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的特点在于所有数据均包含针对城镇和农村住户的调查。2002年以前,其数据包含城镇和农村住户两大群体样本。由于城镇和农村住户的子样本尚未完全覆盖所有流动人口,结合当前我国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这一现实特点,自2002年起,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将流动人口纳入子样本。此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包含城镇住户调查、农村住户调查和流动人口调查三大部分。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调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得到覆盖15个省(区、市)的18948个住户样本和64777个个体样本,住户样本中包括7175户城镇住户样本、11013户农村住户样本和760户外来务工住户样本。

从调查的具体内容上看,中国家庭收入调查重点关注中国家庭在收入、消费、就业、生产等方面的情况,包括住户个人及家庭基本信息、收入、支出、借贷、征地、土地和农业经营等内容。

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目前对外公开,聚焦于中国家庭的收入与支出,重点追踪了中国收入分配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包含城镇、农村及流动人口数据的样本结构,更切合实际地反映了我国的城乡分割和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对于农村家庭,中国家庭收入数据仍将家庭收入与支出作为重点,并包含了部分人口迁移、土地利用的内容,但缺乏对于农村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健康与社会保障、社区环境与治理的详细调查。同时,虽然该项调查的样本已覆盖15个省(区、市),但样本覆盖仍有扩大的空间;调查频率基本为5~7年一次,相比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等调查频率更高的农村家庭相关调查,其还有进一步提高数据连续性和准确性的空间。

(7)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及健康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Nutrition and Health at the Chines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卡罗来纳州人口中心(Carolina Population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合作建立,旨在检验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的健康、营养和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影响,并了解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正如何影响其人口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式获得样本。自1989年第一轮调查以来,其样本覆盖面逐渐拓宽。1989年至1993年有190个初级抽样单位,其中包括32个城市社区、30个郊区、32个城镇(县城)和96个农村。2009年的样本主要来自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河南、湖南、广西和贵州9个省份,2011年增加北京、上海和重庆3个特大城市,2015年又增加陕西、浙江和云南3个省份的调查样本。截至2015年,共计调查了11130个家庭和42829名成人与儿童,涵盖了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可用信息。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主要涉及地理、经济发展、公共资源和健康等方面,在社区层面侧重于粮食市场、保健设施、计划生育及其他社会服务,调查数据适用于有关健康、人口、社会经济和营养政策研究。从调查的具体内容看,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包括家庭、社区、成人、儿童、营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家庭调查涉及人口学背景、工作及收入、开支、饮用水、卫生设施及财产等。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以营养和健康行为、家庭和个人经济情况、人口和社会变化为重点,同时实现了对城镇和农村样本的动态追踪,基本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动态数据,并保持数据公开。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优势主要在于健康与营养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动态变化,但缺乏对农业经济生产的深入认识。此外,与其他农村家庭相关调查相比,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样本覆盖范围仍然较小。

(8)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北京大学团委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采用多阶段抽样方式,县、村两级抽样均采取PPS抽样方法,其样本主体是中国45周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在2008年开展预调查之后,其于2011年实施了全国基线调查,每两年追踪一次,调查范围覆盖28个省(区、市),至2015年全国追访时,其样本总数已达到1.24万户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问卷设计博采众长,参考了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英国老年追踪调查,以及欧洲的健康、老年与退休调查等国际调查经验。其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和经济支持,健康状况,体格测量,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险,工作、退休和养老金,收入,消费,资产,以及社区基本情况等。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不仅具有科学合理的问卷设计,而且在抽样上独特地采用了电子绘图软件技术,用地图法制作村级抽样框。同时,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保持两年一次的追踪频率,并在调查结束一年后对学术界免费公开,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和开放性。然而,由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为有年满45岁的中老年人的家庭,侧重于农村劳动力与健康方面的相关研究,其在涉及农村发展的其他方面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上存在不足。

(9)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追踪调查项目,主要追踪对象分为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该调查重点关注中国居民的经济与非经济福利,也涵盖经济活动、教育成果、家庭关系、人口迁移、健康等研究主题,主要调查目的是反映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情况。

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正式实施,调查规模为16000户。该项目采用城乡整合的问卷,采取多阶段、内隐分层和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样方法,最近一期的调查为其第四轮全样本调查(2016年),从追踪调查的结果来看,以2014年调查完访问样本为基础,2016年家庭层面的追踪率为89%,个人层面的追踪率为82%;以2010年基线调查为基础,2016年家庭层面的追踪率为69%。

2016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家庭成员问卷、家庭经济问卷、成人问卷以及少儿问卷,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四个数据库,内容包括家庭收入、支出、资产,人口特征,教育、社交、健康、医疗卫生等。2016年各个数据库的样本量情况为:成人数据库36892个,少儿数据库8427个,家庭关系数据库58179个,家庭经济数据库14019个。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自2009年起每年撰写一册《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以《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7》为例,该报告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家庭支出与消费、家庭财产、房产与生活满意度、社会经济地位与死亡、生育意愿与生育动机、生育政策与生育行为、认知功能的发展、婚姻与家庭、互联网使用等方面内容。该报告重点关注了“不平等”在各个领域的表现,涵盖了对中国的收入不平等、中国的家庭财富不平等、中国的死亡不平等、互联网带来的新的不平等、中国城乡居民认知功能的变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10)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

为系统地监测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的相互影响与变化,了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组织实施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该调查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探讨具有重大科学和现实意义的议题,推动国内科学研究的开放与共享,为国际比较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充当了多学科的经济与社会数据采集平台。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自2003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对31个省(区、市)的10000多户家庭进行连续性横截面调查。其抽样设计先后采用过三套抽样方案,但原则上均采用多阶段分层PPS随机抽样。就2010年的方案而言,全国共抽取100个县级单位加5个大都市、480个村(居)委会、12000名个体。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社会结构、生活质量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连接机制。第一,同时采用定位法和关系法研究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第二,从健康、人口、心理、社会经济及政治、社区等五个层面测度生活质量;第三,注重个人层面、人际层面、组织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内在连接机制。此外,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于2006年和日本综合社会调查、韩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国台湾社会变迁调查共同发起了东亚社会调查计划,目前已完成家庭(2006年)、文化(2008年)、健康(2010年)、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2012年)、工作生活(2014年)等五次主题调查。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系统、全面地收集了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多个层次的数据,用以研究社会变迁的趋势。与此同时,其开创了我国大型学术调查数据开放与共享的先河,调查数据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引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主题是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和生活质量,涵盖了部分关于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家庭收入消费方面的内容,却并未针对农村、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尤其缺乏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调查与研究。

(11)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hina Labor-force Dynamics Survey,CLDS)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是由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以中国劳动力的现状与变迁为主题的全国性跟踪调查。其目的在于追踪调查城乡家庭、劳动力个体的基本情况,以便分析社会结构与家庭及劳动力个体的相互影响,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采用多阶段多层次的PPS抽样方法,其样本覆盖29个省(区、市),调查对象为样本家庭户中的全部劳动力。该调查计划每两年开展一次,目前已有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相关数据。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工作、迁移、健康、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方面。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具有鲜明的主题性,主要围绕劳动力的主题开展全国性的跟踪调查。主题的限制使得调查的内容受到局限,鲜有与农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农业生产经营状况相关的问题,无法全面地展现农村发展的态势和农村家庭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此外,由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首次调查时间为2011年,相较于其他调查较为滞后,尚未具备较强的连续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村家庭相关调查(除中国人口普查和中国农村调查外)详见表1-2。从中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家庭的相关调查始终受到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我国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更是推出了多项与农村家庭相关的追踪调查。现存的农村家庭相关调查不仅帮助我们掌握农村家庭的一些发展动态和趋势,而且为学术界开展规范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库支撑。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上述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前涉及我国农村家庭的调查由不同机构组织实施,鉴于不同机构的不同调查目的,数据库中包含的数据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农林经济管理领域的学者关注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数据库数据的全面支撑,因而从农林经济管理领域视角考虑,这些数据库还存在一些缺陷。有的数据库样本覆盖范围不广,有的数据库数据尚未完全公开,有的数据库数据缺乏连续性,而大多数调查仅聚焦于农村家庭相关问题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从农林经济管理领域角度考虑,不同数据库之间存在条块分割的遗憾,尚未有一项调查能系统、全面地反映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关注的多个重点领域问题。

表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农村家庭相关调查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