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的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的坚实基础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扶贫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论、小康社会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为我国扶贫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二)共同富裕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

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的坚实基础

我国扶贫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共同富裕论、小康社会论、人类命运共同体论为我国扶贫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把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作为目标与理想,马克思主义更是指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道路,从而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付诸伟大的社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从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多次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

(二)共同富裕论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基石。偏离了“共同富裕”原则的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要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困难也在农村。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www.xing528.com)

(三)小康社会论

党的十八大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决策。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1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些论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论

中国的减贫成就彰显了“四个自信”,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开展减贫合作彰显中国人民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全球减贫需要更加有效的合作,以减贫合作推进外交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条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不仅为我国扶贫工作明确了目标,还为如何推进国际减贫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树立大国形象指明了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