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具体的扶贫方式上,构成了以“输血”为特征的救济式扶贫。[10]1986年,我国开始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改变传统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实现造血式扶贫,也称为开发式扶贫。这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正式进入“两轮驱动”的新阶段。
在扶贫方式上,我国实现了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再向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通过工业化和合作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来缓解整体贫困。在具体的扶贫方式上,构成了以“输血”为特征的救济式扶贫。但是“输血式”扶贫无法根除贫困之源,贫困人口被动接受救济也不利于贫困地区自我发展以及贫困人口能力提高。[10]1986年,我国开始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改变传统输血式的扶贫方式,实现造血式扶贫,也称为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调动了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但是,开发式扶贫也有弊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难以有效覆盖贫困地区老、弱、病、残等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特殊人群。2007年7月,我国在全国农村全面施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1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提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标志着中国扶贫开发正式进入“两轮驱动”的新阶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