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景县党组织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

抗战时期景县党组织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决定以王谦寺村为中心,开辟景县抗日根据地。这之后创建的景县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斗争的前哨和冀南军区转战南北的后方。战委会履行抗日民主政权的职责,为景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10月,景县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和壮大抗日力量的做法,得到了冀南区党委的表彰。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景南、景北两县县委开辟和建设了众多小块抗日根据地。

1931年,共产党员刘建章、张俊峰、贾景元、刘石生来到景县,开始了党的秘密活动。1932年秋,景县建立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景县王谦寺高小支部,刘建章为支部书记,张俊峰、陈东、王颉竹、张文治参加党支部活动,他们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发展党员和党的组织。

1933年12月,刘建章根据中共河北省委指示,在景县城关西门里建立了中共景县县委,隶属中共津南特委领导。这时全县有中共党员27人。景县县委成立后,积极地发展新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很快,县城一高、榆林二高、龙华三高、白家寺四高、王谦寺五高、乡师、民众教育馆等都有了党的活动,并有计划地由点向面扩展。县立师范毕业的王任重、王青等也到农村担任小学教员,从此,党的工作便在全县开展起来。1934年春,中共津南特委遭破坏,9月在沧县县城又建立了中共津南工委。1935年8月,复建中共津南特委。1936年冬,中共河北省委决定将津南特委改建为津南工委。1937年2月,中共津南工委在景县大刘庄小学成立,主要领导天津以南、衡水东北部的革命斗争,中共景县县委受中共津南工委领导。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共景县县委由开始下辖一个党支部,发展到下辖10个党支部。在壮大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的同时,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利用民众教育馆宣传革命思想,把《旬刊》报作为宣传教育的阵地,策动了3次乡村师范革命学潮,锻炼了青年学生,唤醒了民众。同国民党反动政府开展了抗税斗争、揭露“盐务缉私队”、惩恶除霸斗争、支持《民报》发行等活动,扩大了党组织的影响力。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景县县委分析了敌我斗争形势和社情状况,认为,要在敌后开展并坚持持久广泛的游击战,就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的基地。决定以王谦寺村为中心,开辟景县抗日根据地。王谦寺距县城30华里左右,处于景县、阜城、武邑3县交界的三角地带,与故城、枣强边界比较近。特别是1937年下半年以来,中共景县地下党组织经常在这一带活动,这里不但有一批坚强的共产党员,而且群众基础比较好。这之后创建的景县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斗争的前哨和冀南军区转战南北的后方。为巩固和保卫这块抗日根据地,县委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王谦寺镇小梁村成立了景县“战委会” (中国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战委会履行抗日民主政权的职责,为景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又相继成立了景县“农救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救会”、“妇救会”、“民先队”等群团组织。后来,又建立了抗日武装组织——民众抗日自卫队,在战委会统一领导下,负责全县的治安保卫工作。1938年8月,在王谦寺组建了县抗日游击政府,并着手进行区级政权建设,下大力量对村级政权进行改造。为担当起领导景县抗日斗争的历史责任,带领全县人民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9年5月,中共景县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由180人组成的地方武装——景县县大队。1938、1939年两年间,在县委活动中心王谦寺周围和景武、景阜、景枣边界的村庄,全县共发展党员240多名,建立党支部60多个。1939年10月,景县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和壮大抗日力量的做法,得到了冀南区党委的表彰。(www.xing528.com)

庆祝景县县城解放(摄于1945年8月23日)

到1940年下半年,全县县区两级游击队员发展到400多人。1942年,华北日伪进行“四·二九大扫荡”和“五·一大扫荡”,给冀南人民包括景县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抗日根据地受到了严重损失,巩固区大大缩小,分县后的景南、景北两县大片根据地变为游击区和敌占区。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景南、景北两县县委开辟和建设了众多小块抗日根据地。到1945年春,景南、景北两县根据地连成一片。1945年8月22日,景县城宣告解放。1945年11月,景南、景北两县合并,解放后的中共景县县委成立。县委机关驻王谦寺孙村,县政府驻王谦寺,1946年3月,县委与县政府机关一并迁至景县城里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