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井冈山: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记忆

井冈山: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记忆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3、4月间,按照市、县委安排,我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全省第一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期间的4月11日—21日是社会考察,省委党校培训部组织学员们去了井冈山。当时井冈山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异常艰苦,战斗空前惨烈。地处湘赣交界、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偏僻闭塞,人不过两千,谷不过万担,红军官兵食无盐、穿无布、病无药,野菜野果充饥果腹。

2013年3、4月间,按照市、县委安排,我参加了为期两个月的全省第一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期间的4月11日—21日是社会考察,省委党校培训部组织学员们去了井冈山。初到井冈山,是新奇、兴奋,是弥望的绿色、清新的空气,还有纯朴的民风、出人预料的时尚气息。置身于这“红色摇篮”,走在八角楼的旧居、茅坪村的故址、黄洋界的战壕、小井烈士的墓地、红军挑粮的小道,看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的陈列,听着讲解员们讲述毛泽东、朱德、陈毅、何长工、曾志等井冈山前辈的故事等,我们身临其境的感悟了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井冈山市原市委宣传部长李炳华详尽的为我们讲述了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创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他还给我们讲了井冈山精神的三块基石、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几天认真地看、仔细的听、静静的想,走进井冈山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信念”和“道路”。在历时两年有余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有48000多名红军战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在纪念馆中却只留下了15744个人的名字。当时井冈山物资极度匮乏,生活异常艰苦,战斗空前惨烈。地处湘赣交界、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偏僻闭塞,人不过两千,谷不过万担,红军官兵食无盐、穿无布、病无药,野菜野果充饥果腹。而且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地叫嚣“井冈山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一次又一次对中国革命的第一个红色根据地进剿、会剿、围剿。在那样一个艰苦的年代,千千万万的人为什么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答案就是这群人心中具有坚如磐石的信念和信仰。1927年10月27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审时度势,引兵井冈,将革命的红旗插上井冈山,在这里经历了两年零四个月的艰难抗争,以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克服困难,战胜强敌,最终夺取全面胜利。“井冈山精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人、一支队伍、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远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失去了坚忍不拔的精神支柱,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力量源泉。

我党最早文字记载的入党誓词正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1927年10月,毛泽东在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叶家祠为6名新党员主持入党仪式,宣读了他亲自撰写的誓词:“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毛泽东这24字入党誓词,被江西永新县北田村有个叫贺页朵的老红军珍藏至1951年7月。老革命家谢觉哉见此百感交集,把这件珍贵文物交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那时的革命老区处在白色恐怖中,保存写有姓名、地点的入党誓词,一旦被敌人发现,不但自己生命难保,还会连累家人、亲属,但贺页朵没有被吓倒,毅然地珍藏,足见他对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的革命信念。(www.xing528.com)

走进井冈山,还使我们切身感受到: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还要敢于、肯于、善于同实际相结合,才能实现事业的发展,否则就是遭受挫折和失败。我们从井冈山上领悟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来之不易。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难探索、反复选择和努力实践中开创出来的。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选择了“上山”这条路,中国道路从井冈山开始延伸,经历艰难万险,一直走到了北京城。当然,在这凯歌行进的征途上,有万里长征的壮烈,有浴血抗战的不屈,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豪情和曲折,也有改革开放的勇气、突破和自信。井冈山斗争所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和理论以及毛泽东思想,都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探索出来的,都是在与敌人斗争中、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摸索出来的,都是千百万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我们党强调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对今天的中国道路更加自信,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