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七南知青点:插队岁月的团结友爱与荣耀

七南知青点:插队岁月的团结友爱与荣耀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摸底、动员、报名、体检等工作,最后确定64人下乡,主要分配到魁星庄和七南两个大队知青点集体插队,有几名知青选择了回乡插队。县里派县新华书店的脱产干部陈桂昌驻村负责七南知青点。在七南大队期间,我们知青点是一个团结友好的团队,在村子偏南独处一个新建成的大院。随后,衡水地区召开了全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模范人物代表会议,七南在会上受到表彰。

七南知青点:插队岁月的团结友爱与荣耀

1976年是我县县内知青集体下乡最多的年份。1月,县委召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县委副书记孙宝存作了动员讲话。由于县委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进展比较顺利。通过摸底、动员、报名、体检等工作,最后确定64人下乡,主要分配到魁星庄和七南两个大队知青点集体插队,有几名知青选择了回乡插队。2月20日,县委在新华礼堂隆重召开了1976年知识青年下乡欢送大会。就是这一天,我和30多名城镇知青一起到了第三公社(1996年1月并入北留智镇)七南大队知青点,他们是:陈淑芬、林广义、陈霞、姜峰、张建民、郭秀梅、车俊东、王书亭、杨桂英、曹秀峰、周艳藏、杨会芹、康玉芝、郭建国、朱中元、辛学民、冯书建、甄风云、李敬东、李春兰、陈淑霞、刘爱国、宁州、杨秀荣、归丽、刘爱建、王朝辉、夏爱华、刘井州、刘宝江,后来又有段群林、靳爱华、李秀玲来到七南知青点。县里派县新华书店的脱产干部陈桂昌驻村负责七南知青点。七南的全称是“第七南排”,还有北排和中排两个大队,统称第七屯,俗称第七。当时这三个大队共有耕地4419亩,人口1680多人。七南大队党支部书记是金朝栋。大队给知青点选派了专职炊事员,知青不分男女轮流帮厨做饭。七南大队村庄规划搞得早,落实的好,各家各户建房齐整,标准相当,街巷正,路相通,民风淳朴,条件不错。那时大队上还有队办工副业,主要生产汽车刹车片。在七南大队期间,我们知青点是一个团结友好的团队,在村子偏南独处一个新建成的大院。有大会议室、办公室、男女宿舍、食堂、活动场所。公社和大队很关心我们的学习、思想、生活、劳动,要求每月集中学习两天,农闲时学习时间还要多一些,学习时间计算在出勤天数里,但不计工分。我们这些人在农活分配上,基本上与当地社员一样,有些时候也给予照顾。

那时农民叫公社社员,靠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获取收益,庄稼都是集体的。秋天,当瓜果和庄稼快要成熟时,为防止人们偷吃偷拿,生产队长就派人看守这些果实,这叫看青。当夏收或秋收的果实都集中运到场里打轧或脱粒时,队长就要派人去看场。我除了看青、看场之外,还曾当过记工员,就是早晨、上午、下午一天三次到各劳动工地现场给人们记载出工情况。我干得较多的农活要算是浇地看畦口了。七南大队紧靠南运河,当时运河水说不上很多,但灌溉浇地没问题。特别是运河护堤与河岸之间的土地,当地人叫河圈地,浇地更方便。大队在圈里建了二级扬水站,那时人们节水意识差,几乎是大畦漫灌。知青点的男生两人一拨倒班吃饭,拎着铁掀沿水垅沟流向来回查看,防止跑水,及时按需要改畦口,让水逐畦灌饱农田为止。大约到1978年后,运河上游截蓄,我县运河断流,七南大队由主要靠地上水变为主要靠地下水浇地。

上世纪70年代前期,评价一个大队先进程度,就是粮食产量多与少,各大队踊跃“上纲要” (平均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后来各级成立农业学大寨办公室,要求具备条件的建设大寨式先进单位。我县知青点所在大队,当时已建成大寨式先进单位的有西刘高堡、魁星庄和大周庄三个大队,他们基本上实现了水利化、电气化和机械化。西刘高堡和魁星庄粮食亩产已超过了千斤,大周庄也超过了800斤,七南大队当时机械化程度还不很高,1976年粮食亩产580斤,1977年达到800斤,跨入大寨式先进队。1977年5月7日至8日,县委、县革委召开了全县下乡知识青年学大寨积极分子会议,与会积极分子67名,我代表第三公社七南大队知青点第一个发言,接着,隆兴公社南江江大队党支部副书记亚铁墩等9名知青在会上交流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积极投身学大寨运动等方面的经验,并选出了出席衡水地区知青学大寨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代表。随后,衡水地区召开了全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模范人物代表会议,七南在会上受到表彰。衡水还组织开展了一次全地区知青点大联查,之后,我县召开了全县知青点工作会议,通报了联查情况,对各知青点落实政策,培养、教育、使用知青以及劳动、学习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做了工作安排。要求各知青点开展工副业生产,搞好种植、养殖业,所得收入可以用来搞好知青生活和知青点建设。我们积极外联,争取多方特别是公社、大队支持,很快就搞起了焊条生意,给知青点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活力。(www.xing528.com)

七南知青纪念下乡四十周年聚会留影

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注意在知识青年中培养干部,公社、大队非常重视知识青年的成长进步,各知青点都有一些人入党入团,或担任大队、小队干部,或根据知青各自特长安排担任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农业技术员、会计、广播员等工作。我在1977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七南大队党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1978年春,团县委书记肖凤来在第三公社团委书记朱海泉陪同下,专门到七南大队调研我们做好团的工作的一些做法。肖凤来与景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高际海等人,是较早来我县梁集公社赵团村插队的大学生,他们两位都在景县成长为县委副书记。2002年,肖凤来任河北省林业厅厅长时来景县,仍对这片热土有着故乡般的深情。同样,回味和寻访那时的足迹,一直萦绕在七南知青的心里。30年后的2006年2月20日,当年知青点的农友们齐聚七南村。重回故地,感慨万千,我们看老房、见农友、说旧事,唤起了那些年关于青春的回忆。下乡40周年的纪念日,我们又在县城搞了一次纪念活动。虽然过去这么多年,但我们忘不了与七南社员们一起田间劳动的艰苦岁月;忘不了从不同城镇聚到一起的真挚、纯朴的同学加农友之谊;更忘不了曾给予我们关心、关爱的社队干部,使我们从中经受了历练,顺利度过了走向社会的第一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