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上海市有33127条河道,河道总长度达24915公里,河网密度为3.93公里/平方公里,面积为569.6平方公里;湖泊26个,面积为73.1平方公里。河道(包括湖泊)总面积642.7平方公里,河面率达10.1%。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河道分属各级政府部门管理,其中属于市级管理的河道占全市河道总长度的3%,区县级管理的河道占总长度的9%,镇乡级管理的河道占总长度的22%,村级管理的河道占总长度的66%。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对河道整治投入很大,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河道综合管理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行政区划治理河流,弊大利小。河流是不按照行政区域规定自然流淌而成的,由于行政管理区域的不同和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造成河道管理的地区性不协调,无法统一管理。尤其是把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当今时代,跨区的行政协调十分困难。如上所述,区域河道治理,除非是市级河道由市政府统一投资,各区承办,这样还有可能合作治理。而纯属地方性的河道,要求其他行政区域同时治理就十分困难。这个区域的河道投资疏浚了,而那个区域的河道却无人问津;一个区域的河道时常有专人治理,而另一个区域则无人过问。这样,好不容易治理了的部分也因为河道的流域性而被迫重新回到原来状态,不仅河道没有整治好,反而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2)河道淤积现象严重,不少市区河道多年不进行疏浚,淤积现象十分严重,有的甚至造成河道淤塞。而水流不畅也容易造成河水的污染。就是苏州河这样的市级主干河流,从1949年到2007年50多年的时间内也不曾有过疏浚。一则题为《三年疏浚“挖12个西湖”,申城臭水浜今年将绝迹》的报道中说:“沪郊中小河道三年来疏浚淤泥近1.7亿立方米,相当于开挖了12个西湖,2万条臭水浜已变清水河。市政府在昨天‘世界水日’召开的郊区水环境治理动员会上明确,今年河道整治量达450公里,所有‘黑河’将绝迹申城。”报道还说:“多年来,沪郊中小河道垃圾淤积,引排不畅。从2006年起展开的‘万河整治’行动完成后,沪郊23245条段原先黑臭淤浅的中小河道蓄水、调水、自净能力明显提高,岸边绿树成行,达到了‘水清、岸绿’标准。”[13]这三年行动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世博会,营造一个让城市更美好的氛围。因此,要求的目标主要是“水清、岸绿”,而河道的蓄水功能和排水功能没有得到更好的重视,有限的治河资金不少被用于岸上的景观建设。(www.xing528.com)
(3)由于城市改造、扩建,许多城市河流出现断流、萎缩,河道变窄,不仅没有泄洪能力,而且由于污染而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城乡接合部,不少房子沿河而建,污水等直接排入河道,造成部分河道水质变异。不少房地产商在批得土地以后,为了省去河道整治的麻烦和争取更多的土地面积而将开发范围内的河道填埋了之。据上海市水务局执法总队网站介绍:“2008年12月9日,在执法检查时,发现位于嘉定区南翔镇翔二河以南、金通路以北、古漪园南路以东的某项目开发地块内2条无名河道被填堵。”该项目是2006年由嘉定区发改委批准立项,由上海某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而填埋掉的7900平方米的河道是2005年12月到2006年2月间实施完毕的。[14]在这一过程中,嘉定区发改委、城市规划部门、水利部门、土地管理部门都不知晓,开发商也没有办理任何手续。市水务局的处理结果是要求补办手续,罚款4万元人民币,退还相当的水面,以平衡水系。这件事看起来是进行了严格处理,也重建了水系,但实际上却暴露出城市水利部门的行政不作为,几年前的事到两年后“执法”检查时才发现,可见不被发现的情况还不知有多少。而从城市生态角度来讲,水系的形成是有其自然规律的,并不是说补了水面面积就能恢复原来河道功能的。
(4)筑墙固坝,河床日高,河若悬剑,在预防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反而制造出了巨大的公共危机隐患。如前所述,上海市的大部分河道疏于疏浚,而防汛的措施就是加固加高防汛墙,追求高度能达到预防“50年一遇”“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等灾害的标准。如1987年为了配合太湖治理规划,提出了“洪涝分开,内外分开,留通道泄客水”的治水原则,在市区按照“千年一遇”的标准加高加固防汛墙,修建苏州河挡潮闸,提高防洪能力。[15]这种做法使得河床越筑越高,防汛墙也越建越高,黄浦江、苏州河部分河段的水平面已经超过了地平面,成为悬河。每年汛期,情况更是令人担忧,这些地方就成为防汛重点的防御区域,河水与危机管理之间大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架势。我们是否还要再加高河床,争取建设“万年一遇”的防汛墙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