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雨催笋的政治环境助推咸宁绿色崛起。从国家层面上看,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之一,咸宁市是武汉城市圈重要节点城市,理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国家政治环境,为咸宁实现绿色崛起指明了方向,鼓满了风帆,万事俱备,东风浩荡。从省级层面上看,省委深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战略,支持咸宁建设成为特色产业增长极。省委书记蒋超良要求,咸宁要格外珍惜绿色优势资源,更加坚定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省长王晓东要求,咸宁市要发挥生态这个最大优势,坚持穿“新鞋”、走“绿道”,努力实现绿色崛起。从市级层面上看,2015年1月,咸宁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绿色崛起发展规划,谋划未来15年发展,从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入手,实现绿色崛起。2016年,咸宁绿色崛起的思路再次升级。咸宁市第五次党代会举行,“建设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的宣言,成为咸宁对中国绿色发展贡献的最新注脚。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咸宁又在谋划新的绿色发展大计,力争到2020年,以绿色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90%以上。
2.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助推咸宁绿色崛起。全市陆地面积中,林地面积5612.86平方公里,占61.98%;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4.2%,是全国最适宜人居的200个城市之一。近五年来,咸宁共获得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等“国字号”荣誉称号。此外,咸宁还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温泉”之乡的美誉,其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具体来看,咸宁市桂花品种数量、古桂数量、基地面积、鲜桂花产量、桂花品质5个主要资源指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咸宁是全国7大楠竹主产区之一,现有楠竹面积160万亩,占全省竹资源的80%,年产楠竹2200万株,发展竹产业在全国得天独厚。咸宁市拥有“茶叶之乡”美称,全市现有茶园总面积21万亩,预计在五年内可发展到30万亩,此外可供开发成茶园的荒山坡地较多,发展潜力巨大。咸宁市地热资源分布较广,所辖6个县市区均有地热资源分布,已发现地热田7个。查明地热资源日允许开采量为21919.35立方米,实际日开采量为13691立方米。
3.风生水起的人文环境助推咸宁绿色崛起。绿色是咸宁的底色和本色,生态是咸宁最宝贵的财富。一直以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咸宁始终坚持以绿为纲,一张绿图画到底,走绿色发展之路。近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中提出:牢牢把握“绿色GDP”和“民生GDP”两个要点,打造百亿元竹产业、百亿元茶产业,推进“全域香城”建设,促进“泉都”提档升级。咸宁人民世世代代在良好的绿色生态下劳作与生活,有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优良传统。(www.xing528.com)
4.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助推咸宁绿色崛起。当前,咸宁市正在谋划实施“一城引领、三带协同、三篇文章”的“133”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一座城”“一瓶水”“一部车”“一条路”“一机场”等“五个一”工程,加快打造长江流域公园城市、世界级饮料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铁、公、空、水全域大交通体系。看中咸宁市交通区位、产业潜力和生态环境,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大项目纷至沓来,咸宁绿色产业在集聚中茁壮成长。2018年,咸宁地区生产总值达1350亿元,增长8.5%,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5%;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数量跃居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业首破千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长均在16%以上,赤壁三国古战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验收,空气质量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咸宁以绿色发展赢得了金山银山,实现了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