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石:辉煌与困境

黄石:辉煌与困境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黄石也有过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黄石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开发建设的城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黄石建成了一大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黄石发展日益遭遇着“矿竭城衰”的窘境。采矿经济给黄石带来了“矿冶之城”的昔日辉煌,也留下了“光灰城市”的生态赤字。经过多年矿产资源的开发,黄石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破坏。

黄石:辉煌与困境

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黄石也有过辉煌的历史

黄石是20世纪50年代湖北继武汉之后成立的第二个省辖市,钢铁、水泥煤炭、各种有色金属开采等重工业遍布全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全市已发现矿产76种,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37种,煤、铁、铜、金、锶、石灰石等优势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分别占全省的22%、66%、93%、84%、97%、23%。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石成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开发建设的城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黄石建成了一大批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建市以来,黄石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9亿多吨,铜精矿(含铜金属)75万吨,原煤7000多万吨,各种非金属矿5.6亿吨;累计产钢3000多万吨、铜300多万吨、水泥1.38亿吨,全市工业累计为国家贡献350亿元,相当于国家同期投入的6倍。改革开放以来,黄石更是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大放异彩,整体经济实力仅次于武汉,成为湖北省经济第二大城市,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

但经过多年矿产资源的高强度开发,黄石的矿产资源面临枯竭。不仅如此,传统工业衰落、产业工人失业、财政收入减少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接踵而至,GDP总量也由湖北省排名第2位降至现在的第9位。黄石发展日益遭遇着“矿竭城衰”的窘境。

1.资源进入衰竭期。黄石曾经是一个“工业粮仓”,历史最高时期,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6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矿产资源储量大幅下降,采掘、冶炼、建材能源领域的资源型企业占全市经济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90%下降到现在的40%,支柱地位逐步丧失。自20世纪70年代道仕袱煤矿杨武山井田、北下陆井田、大路沟煤矿关停开始,迄今,市区142家矿山企业,有超过半数相继闭坑或无法正常生产亟待实施关闭。在现存生产的70家矿山中,近20座矿山的保有储量在累计探明储量的30%以下,50%以上的矿山剩余服务年限不足10年。(www.xing528.com)

2.传统产业比重高。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工业项目布点黄石,行业涉及冶金、建材、纺织、医药、化工、煤炭、电力等39个大类中的38类,其中以冶金、建材、纺织、电力为主,主要从事生产原材料和资源型产品的粗加工。产业结构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资源型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初级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关联度低的单体企业多,集群配套企业少。整体而言,全市几百家企业中,矿山企业比较多,绝大部分靠矿产资源吃饭。

3.体制创新任务重。一直以来,黄石国有经济比重大、国有企业数量多,这些国有企业大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习惯了生产由国家计划安排、原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产品由国家全部包销的日子,对政府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由于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大量存在,挤占了非公有企业的生存空间,使得黄石的非公有经济主体成长较为缓慢。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黄石至今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

4.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采矿经济给黄石带来了“矿冶之城”的昔日辉煌,也留下了“光灰城市”的生态赤字。经过多年矿产资源的开发,黄石生态环境遭到了较大破坏。因露天采矿排放出3亿多吨的废石,形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废石场;长期无节制的开采,留下了400多个开山塘口、150多座尾矿库;全市已废弃矿区面积达32.65万亩,受影响面积92.54万亩。昔日绿水青山变得千疮百孔,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全市水体、大气、土壤污染较为严重,滑坡、地面崩塌、地面沉降塌陷、雾霾等灾害频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并对人民生产、生活及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