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先形成微团聚体再在生物和物理因素作用下进一步形成大团聚体,另一种观点认为先形成大团聚体由大团聚体经过崩解、挤压等作用逐步分解为微团聚体(张旭冉等,2020)。两种观点皆认为土壤颗粒的团聚是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团聚体形成的基本单位。1967年,Edwards和Bremner提出了一个以有机无机复合体为基础的团聚体形成模式,大团聚体(直径大于250μm)由黏粒-多价金属-有机质(C-P-OM)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黏粒通过多价金属与腐殖化的有机质键合。C-P-OM和(C-P-OM)x的颗粒(直径都小于2μm)一起形成直径小于250μm的微团聚体(C-P-OM)x(Edwards et al,1967)。Tisdall等提出团聚体等级发育模型,认为土壤黏粒、有机分子和高价阳离子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即微团聚体,然后微团聚体再形成大团聚体(Tisdall J M et al,1982)。Oades对团聚体多级发育模型进行了修改,主张根系和菌丝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由于多糖和活性有机质的作用,导致大团聚体分解为中型团聚体,之后由于粘土颗粒和惰性有机质的作用,导致中型团聚体再分解为微团聚体(Oades J M,1984)。Six等提出土壤团聚体周转的胚胎模型,主张土壤团聚体形成是有机质和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是大团聚体与微团聚体之间循环转换的过程。新鲜的有机物质通过胶结作用形成大团聚体,之后大团聚体中的粗颗粒有机质被微生物利用破碎成微团聚体。总之,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团聚体形成的结构基础(Six J et al,2004)。(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