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矿物颗粒与有机无机物胶结而成的团粒结构,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维持土壤功能的基础,具有保证和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维持和稳定土壤结构疏松的作用。根据粒径大小分为大团聚体(>0.25mm)和微团聚体(<0.25mm),根据抗外力作用分为稳定性团聚体和非稳定性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包括水稳定性团聚体和力稳定性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通过影响土壤孔隙状况,使土壤疏松,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维持微生物和酶活性,维持土壤结构和功能稳定,对土壤可持续利用和作物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团聚体的大小、数量、稳定性、比例和微形态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和肥力,能够很好地反映土壤结构的稳定性,表征土壤质量(王清奎等,2005),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www.xing528.com)
团聚体数量和品质受土壤质地、离子组成、有机质含量、水热条件及耕作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土壤结构发生机制角度来讲,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水分数量的变化是土壤结构体形成的重要过程,在这些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土壤胶结物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土壤在膨胀和收缩的过程中产生散碎,再通过有机质、碳酸盐、氧化铁铝以及黏粒等胶结物的共同作用形成新的结构体(Shickluna,1977)。土壤有机质、黏粒和多价阳离子的共同作用是团聚体形成的主要机制(Edwards and Bremner,1969)。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黏粒有关(Chenu et al,2000;Garcia-Orenes et al,2005),土壤中黏粒成分少、有机质含量低和易溶性盐含量增加所导致的土壤结构分散、团聚性差、稳定性低是干热区土壤退化的基本原因(李小刚,2000)。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和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关系最为密切,土壤团聚体和有机质是保持土壤结构和肥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前者是后者存在的场所,后者是前者存在的胶结物质(窦森等,2011;刘中良等,2011)。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依赖于有机胶结物的作用,表土中近90%的有机质存在团聚体内(Jastrow et al,1996)。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增加,黏粒的分散性显著降低(李小刚等,2002)。魏朝富等对紫色土、红壤水稳定性团聚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及稳定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魏朝富等,1995;章明奎等,1997;袁德玲等,2009)。盐化导致土壤结构分散,恶化土壤结构性质,随含盐量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显著降低,黏粒的分散性显著增加(李小刚,2002)。有研究发现,滴灌可以提高土壤的速效养分、改善土壤微生物特性,促进土壤盐分离散分布(元沛沛等,2012),有效抑制土壤返盐(龚江等,2008;Bogle,1989),有利于表层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形成(袁德玲,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