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襄阳:新兴服务业崛起,湖北自贸区片区筹建进展顺利

襄阳:新兴服务业崛起,湖北自贸区片区筹建进展顺利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计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壮大,“襄阳云谷”成为全省信息化支撑平台,襄阳市成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国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城市。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筹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襄阳保税物流中心获得国家部委批准,铁路港、陆地港、航空港核心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优惠政策,有效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襄阳:新兴服务业崛起,湖北自贸区片区筹建进展顺利

襄阳市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县域经济发展,以创新发展增动力,以协调发展补短板,以绿色发展优环境,以开放发展拓空间,以共享发展惠民生,从供给侧发力,做结构性改革文章,厚植经济优势,开辟了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一)坚持做大底盘,构建县域经济硬支撑。“十二五”期间,襄阳市立足完善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功能和交通聚散功能,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做大做强发展底盘。一是强化重大项目投资。围绕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发展战略,大气魄谋划项目,着力推进重大项目投资。2015年,7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部过百亿元,其中6个县市过200亿元,襄州区达到504.63亿元,枣阳市达到430.58亿元。二是强化工业项目投资。围绕建设万亿工业强市,大干快上产业项目,培育主导产业体系。累计完成产业投资527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4倍,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2家,逐步建立起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在三次产业结构比中第二产业达到5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1.13%。三是强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着眼提高发展承载能力,扩大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7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8倍,完成水利工程投资68.4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区域性铁路枢纽、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的地位不断强化,航空港吞吐能力显著增强,区域性交通枢纽加速形成。

(二)坚持竞进提质,推动县域经济升级增效。襄阳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面分析形势,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注重从工业经济内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升级。一是推进产业园区化发展。各县市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突出特色”的要求,加快县域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引导企业入园扎堆发展,形成规模效应。目前,10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建成面积达80平方千米,园区已进驻规模以上企业463家。二是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各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特色资源,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壮大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成长型产业集群达29个,过30亿元的产业集群25个,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18个,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11个。襄州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谷城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和再生资源产业集群、宜城市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等10个产业集群入围省重点。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化发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对优势产业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谷城县三环锻造投资建成智能生产线,全面实现“机器代替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德国奔驰全球合作伙伴。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融合发展,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把万顷良田作为工厂的第一车间,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县域经济重要支柱。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6个县市区成为“国家重点产粮大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5年前的690.4亿元增加到2044.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8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襄大农牧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四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襄阳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进城市固废和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再生资源和装备再制造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变废为宝、循环发展”的新路子。谷城县严格新上企业的环保节能标准,推动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中循环、全社会大循环,大力发展再生铅、再生钢铁、再生铝等循环产业,把谷城建成鄂西北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

(三)坚持创新驱动,积聚县域经济新动能。襄阳市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驱动,积极培育新产业。一是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5年,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3家,达到290家,稳居全省第二位。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云计算、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壮大,“襄阳云谷”成为全省信息化支撑平台,襄阳市成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国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试点城市。三是抢占对外开放高地。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格局,引导企业国际化发展。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筹建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襄阳保税物流中心获得国家部委批准,铁路港、陆地港、航空港核心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www.xing528.com)

(四)坚持深化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内生动力。面对经济下行、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困难增加的实际情况,襄阳市创新思路和举措,激发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培育县域经济“既赶又转”新动力。一是以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提速提效。成立行政审批局和市场监管委员会、综合执法委员会,全面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三个一”管理新体制,县市区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全面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包保制、项目建设秘书制、客商服务代理制、督查问责追究制,组织市县两级220多名干部担任项目服务秘书,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二是以改革强化要素保障。创新工作举措,把项目、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要素向工业、开发区、优势企业集中。用好用活汉江产业基金,引导优势资源向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倾斜和配置,强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襄阳云谷”“中国有机谷”,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云计算、有机农业、生物化工、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优惠政策,有效减轻企业税费负担。2015年,全市取消和减免涉企收费5.5亿元,减免企业税收43.1亿元。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低企业融资成本。7个县市区金融机构全年对实体经济新增贷款180亿元,综合融资突破300亿元。新三板、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分别达到10家、124家。三是以改革营造发展气场。襄阳市坚持竞进有为,营造比拼格局,营造了争先恐后比着干、一心一意抓发展的良好氛围。开展拉练促比拼,每次召开市委全会、工业经济会、项目建设协调会等大型会议,都先看各县市区新建项目,促进各县市区明比暗赛。强化激励促比拼,每年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奖励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功之臣、自主创新的工作团队,“十二五” 期间,表彰优秀企业家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创新团队1660多人,追责问责损害发展环境110多人。

(五)补齐民生短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襄阳市坚持“民生决定目的”,自觉把人民群众置于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按照“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的思路,加大投入,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是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这民生“八字经”。大力实施改善民生“三年行动”计划,全市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4.3%,有效保障了民生需求。全市大病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参保人口,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保障待遇大幅提高,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四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提升。二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脱贫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脱贫“五帮”活动,大力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加快推进“六到农家”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快速推进。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深入开展“蓝天碧水”行动,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环境监管体系,深入开展“绿满襄阳”行动,“铁腕”治理工业“三废”,环境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汉江襄阳段及饮用水源地水质持续稳定,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