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妇女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工作环境正在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地方党委、政府指导妇联组织开展工作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方法,以及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与形势发展、工作需要和群众期盼不相适应等问题日益突出,挑战前所未有,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不够。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表面上重视、实际上忽视,嘴里重视、心里忽视。
1.思想认识不到位。近年来,一些地方领导由于观念偏差,导致影响妇联干部职能履行。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各类政策法规中规定的女性参政议政最低比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变异为“达标线”。部分地方认为只要村委会中有一名女性成员就可以,不会再想着提高女性成员比例;而这名女性扮演各种角色,既能应付配备计生专干的检查,也能符合村(社区)配备妇联干部的要求。
2.工作关注不到位。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基层党委听取妇联工作汇报还不够主动,有时听取汇报流于形式,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对妇联工作进行专题性、阶段性研究,往往只是根据上级精神大而化之地分点任务、提点要求,而联系中心工作交任务、压担子不够,工作任务针对性不强,致使妇联工作流于形式。特别是一些乡镇党政领导认为妇联工作可有可无,关注少、保障少,以“能维持、能交代”的态度看待妇联工作,缺乏抓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少县(市、区)妇联干部反映,她们日常工作杂事较多,做妇联工作的精力有限,在一定程度偏离了主责主业。由于工作关注不到位,妇联组织工作资源不足,工作手段缺乏,开展工作靠关系、凭感情。
3.考核评价不到位。一方面,妇联工作在党委目标考核中权重不高,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把妇联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如某区整个群团工作考核分值仅0.5分,更不用说对妇联工作的考核。另一方面,多数地方采取大考核方式,注重共性考核,忽视妇联工作特色,一些考核内容与党委、政府工作同质化,按照行政机关考核指标对妇联工作进行考核,没有结合妇联工作对象及工作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这样围绕考核“指挥棒”来考核妇联工作,容易导致妇联工作产生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
(二)工作职责不清。在实地调研中,一位领导干部坦言他对于妇联工作的理解:“妇联组织很重要,指的是其政治地位。妇联工作干什么?妇联组织建在哪里,服务工作就做到哪里。说到底,妇联工作是没有边界的。”有的地方官员说的更直白:“基层妇联,没别的,就是多开展活动。”在一些干部眼里,基层妇联的工作仅仅就是维权,就是为妇女同志争取地位、提高待遇。
1.部分基层组织和妇女干部对“服务型组织”理解模糊。据了解,当前基层妇联组织正按照省妇联的要求,积极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但对如何发挥妇联组织的“枢纽”作用,组织协调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承接妇女儿童公益项目,如何进一步推进妇联组织的转型发展等,县级以下妇联组织及一些妇女干部认识有限,知之不多,推进不足。一些基层妇联组织在工作理念上还是按照“行政管理” 的模式开展工作,对群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没有明确概念,对妇联作为群团组织的定位不清晰。基层党政部门对妇联组织职能定位认识不清、定位不明,因而对妇女工作的指导是被动的、滞后的,妇联组织往往被无意识地“边缘化”了,处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2.部分妇联干部对自己的角色意识模糊。一些妇联干部缺乏工作技巧,不善于发动妇女群众、协调群众关系、维护妇女权益,得不到妇女群众认可,打不开工作局面。一方面,部分基层妇联干部学历不高,知识面不宽,导致工作能力不足。
3.兼职过多使基层妇女干部工作范围模糊。各地妇联特别是基层妇联都反映工作中存在定位不清的现象。与妇女儿童相关的服务性事务看起来千头万绪,由于缺乏分类和系统管理,加之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滞后,妇联工作往往表现出“穷忙”“瞎忙”状态。
(三)组织建设不强。组织建设是妇联工作的基础和活力的源泉,是开展妇女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当前,全省各级妇联组织特别是基层妇联组织建设方面,还存在组织有效覆盖不广、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与其他社会组织协调沟通不畅等问题。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是妇联组织顺利开展各项妇女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机制、谋求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组织有效覆盖不全面。近年来,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积极扩展基层妇联组织覆盖面,要求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点、线、面结合”“开放式、立体化”的基层妇联组织网络。在实际工作中,“纵横结合”的组织网络尚未达到全覆盖,妇联组织“纵到底”易而“横到边”难,机关、事业单位按照传统自上而下的妇联组织难以覆盖体制外的妇女群体,妇女工作存在盲点。在妇女“自组织”建设方面,“妇女之家”运作过程中以满足文体需要为主,服务功能较为单一;以开展零散活动为主,项目化运作不足;硬件设施基本配备,软件设施急需加强。在一些地方,“妇女之家”人员缺乏、经费不足、制度形式化、活动单一化、工作记录空白化。在当地群众眼中,建设“妇女之家”不过就是在挂着各类牌子的村活动室外再多挂一个牌子而已。在妇女“他组织”建设方面,女性比较集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专业合作性组织等建立妇联组织不多,对女性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较小;妇联对社会组织的催化能力存在瓶颈,横向联合缺乏合作伙伴,围绕枢纽公转的组织网络建设受限。
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设置的“倒金字塔”结构是群团组织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层妇联组织普遍存在编制、职数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群众集聚的城区、乡镇(街道)、开发区(工业园区),工青妇组织普遍与党委部门合署办公,或挂靠在党委部门,有的甚至挂靠在政府部门。例如,鄂州市多数城区和开发区的工青妇组织挂靠在组织部、区委办、人社局。基层机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工作主要靠“推转”,自转意识、能力、条件不足,工作不能常态化开展。(www.xing528.com)
3.社会组织发育不充分。一是成立时间短。大多数民间妇女儿童社会组织成立于2000年以后,存在组织结构不完善、管理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资金运转困难、社会公信力缺乏等问题。二是地区分布不均。据湖北省民政厅登记数据分析显示,18.3%的社会组织在武汉市,共4756家,而天门市、潜江市、神农架林区的社会组织数量最少,分别只有346家、320家、85家,三地之和不足武汉市的零头。三是妇女组织互动不够。目前,省妇联与200多家社会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双方互动多为一般性商业合作关系,尚未建立牢固稳定的深层合作机制。
(四)运行机制不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当前群团工作“四化”(即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现象等问题在我省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据省妇联在17个市州开展全面调研活动了解的情况,“四化”现象在各级妇联组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行模式“机关化”。一些妇联干部深入基层少,与群众面对面少,不善说群众语言,不善同群众交朋友,机关作风、衙门作风明显。工作按部就班,存在“热”在机关、“冷”在基层,“热”在上头、“冷”在下头,“热”在干部、“冷”在群众的现象,联系妇女群众不广泛不紧密,离基层远、离群众远,对妇女儿童需求和基层情况了解不深不透,对广大妇女群众所思所想若明若暗。
2.工作方式“行政化”。习惯于用召开会议来动员群众、用行政命令来下达任务、用文件传真来发号施令、用简报文章来反映成绩、用台账报表来实施检查;到基层一线,特别是对村和社区工作指导不勤;过于强调妇联本位,经常以传统方式开展工作,满足于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存在重活动形式、轻活动实效的倾向,尤其是在调动多元社会组织参与妇女工作方面,做得不够好。
3.服务对象“贵族化”。少数妇联组织片面把精英女性当作重点服务对象,关注普通妇女群众不多。重点服务多、普惠服务少,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资金、政策等资源集中于少数示范区,依靠“尖子户”和“尖子项目”出经验、出政绩,对其他地区有效关注不够。开展评优表彰时,重视社会名流和企业经营者,一线群众、普通群众比例低,存在重精英、轻草根的倾向。在确定委员、会员、代表等人选时,往往追求“高大上”,普通职工难入选。
4.工作内容“娱乐化”。开展工作过分依赖娱乐活动,活动一阵风,趣味性较浓,开展时轰轰烈烈,结束后无声无息,忽视了活动的教育意义。而对解决妇女群众共性需求和普遍性的问题缺乏深度研究,对涉及打基础、管长远的体制机制和难点问题等进行选择性回避,建立推动工作的长效机制不多,即使找到了一些好办法,也往往瞻前顾后,缺乏敢破善立的勇气,工作做不到群众的心坎上。
(五)外部支撑不力。思想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加之传统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状态,导致出现一些妇女政策落实不到位、妇女干部配备不充足等现实问题。
1.政策法规不完善。一些法规操作性不强,软政策多、硬措施少;一些指导性文件没有转化为措施实施、行动落实,上面叫得响,下面没执行。特别是在妇女代表联系群众方面,虽有规定但无法实施,妇女代表到基层一线了解情况的常态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导致代表性不强。
2.干部配备不充足。城区一级妇联组织目前只配1至2名妇联干部,妇儿工委办公室机构、编制、人员都未单列单设,人员严重不足;乡镇(街道)配有1名妇联干部,但绝大部分为兼职;村(社区)妇代会主任均为兼职,不少村妇代会班子是“光杆司令”,有的妇女干部也外出打工,致使一些基层妇联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据调查,全省7.8%的村(社区)基本不开展活动。
3.部门支持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在研究制定涉及群众利益的改革措施时,没有吸纳妇联组织参与,改革机构中缺乏群众的代表组织,客观上造成妇联组织参与改革不到位,对改革政策难以及时掌握,对具体实施难以及时跟进,致使妇联组织在重大改革中发声不及时。
4.工作经费无保障。资金缺乏有效保障是各地妇联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困难。一方面,一些基层妇联组织申请活动经费比较困难,工作得不到有效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妇女工作基本采取“一事一议,实报实销”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致使基层妇联无法统筹考虑全年工作,工作的计划性、深入程度受到影响,导致一般只能以节点性、阶段性活动为主,集体性的文娱活动多。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妇女之家”管理不到位,功能不强,甚至有名无实。另一方面,妇联组织要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其资源筹集主要是政府购买与社会捐赠两条主要渠道,一些女性社会组织由于得不到足够支持,导致其活力难以有效激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