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实践过程

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实践过程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宜昌大城建设战略的决策实施,经历了充分酝酿、不断深化、稳步推进的实践过程。2011年12月,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2012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后,宜昌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审时度势,不断完善现代化特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体系。

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实践过程

宜昌市紧紧围绕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注重大视野谋划,突出后现代理念,坚持高标准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全面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大城崛起,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城市建设发展之路。

(一)拓宽视野,抢抓机遇。坚持跳出宜昌看宜昌,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宜昌城市发展,以战略眼光来寻找大城定位,在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中抢抓发展机遇。一是树立世界眼光。宜昌始终立足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这个宏伟目标,科学把握全球化发展大势,积极顺应当前经济新常态阶段性特征,自觉地把宜昌放在国际大背景、国内大平台、时代大趋势来审视,开拓国际视野、瞄准国内一流、切合经济规律,以特大的志向、特宽的视野、特远的眼光谋划大城建设。虽然从面积、人口来看,宜昌不大,但宜昌气魄不小、胸怀不小、视野不小,小城干出了大作为,呈现出大气象。二是抢抓时代机遇。历史上,宜昌因为抢抓两次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机遇,实现了两次飞跃。进入新时期,宜昌再次迎来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一主两副”战略实施等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2014年9月国家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为宜昌“第三次飞跃”创造了最大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宜昌抢抓这些重大历史机遇,重点谋划了三峡城市群建设、三峡经济枢纽区建设、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宜新欧”陆水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建设、湖北自贸试验区宜昌片区建设等事关长远发展、大城建设的重大战略。三是完善战略定位。宜昌大城建设战略的决策实施,经历了充分酝酿、不断深化、稳步推进的实践过程。2011年12月,宜昌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2012年省委、省政府正式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后,宜昌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审时度势,不断完善现代化特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体系。在稳步推进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特大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三个中心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示范城市、长江流域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四个示范城市”的总体定位、功能定位和特色定位。

(二)高点站位,规划引领。宜昌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内在规律,始终以国际视野审视城市发展的区域方位,以战略眼光定位城市发展的时代坐标,坚持以人为本、绿色生态社会和谐的后现代理念,超前规划、高位规划、尊重规划。一是集聚全球智慧编制规划。以国际视野为标杆,面向国内外顶尖机构征集城市设计方案。按照“一步规划、动态修编、分布实施、长期努力” 的思路,统筹编制产业发展、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规划,形成了以宜昌全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四大平台”规划为重点,各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层次分明、覆盖完整、特色鲜明的规划体系。以重要城市节点和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完成东站片区、平湖半岛、点军生态主城区等10余项城区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集聚全国一流建设队伍参与大城建设,先后引进中建、中交、中核、中能等国内建筑领域的央企大军,共同参与宜昌建设,提升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档次和水准。二是利用先进技术整合规划。在遵循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控规近期建设范围全覆盖,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控规图形以及各类专项规划成果合并成“一张图”,确保每个地块、每个规划设施的主要控制要求清晰可见,实现规划成果资源的充分整合。规划布局了宜昌全域“一主五副、一带四廊”城镇空间结构,构建起“特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 的组团式、网络型城市体系。率先在同类城市中开展城市色彩管控,编制完成《宜昌城市色彩规划》,示范引导城市建筑色彩走向。三是着眼功能提升完善规划。宜昌市立足城市服务功能完善,进一步编制完成社区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环卫设施、养老设施、棚户区改造等一系列民生专项规划。编制完成的《荒山生态恢复专项规划》《绿道系统规划》,结合园林绿化对城区自然山体进行生态修复,规划绿道总长880千米,构筑城乡一体、山水相连、低碳节能、衔接方便的绿道网络系统,在国内独树一帜。严格城市规划管控,明确规定凡是规划尚未覆盖和需要规划控制的区域,一律不进行项目审批,强化城市山体绿线、城市水面蓝线、历史文化街区紫线、市政基础设施黄线“四线管控”,规划百年城市,留下千年遗产

(三)双轮驱动,互动提升。宜昌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目标,坚持建管一体、城乡一体、新旧一体,大力实施新区建设和旧城更新“双轮驱动”战略,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品质。一是新区建设热火朝天。将新区建设作为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主战场,坚持路网、公建、安置、生态“四个先行” 原则,妥善处理好与快、开发与保护、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四个关系”。制定施行国内首部《宜昌新区建设标准》,成为指导城市建设的高标准技术性规范。两年来开工建设项目316个,累计完成投资806亿元;累计完成集体土地征迁5.5万亩,国有土地房屋征收签订协议1.5万户。目前,宜昌新区骨架基本形成,“内中外三级”快速环网建设初见成效,年内将实现内环闭合。二是旧城更新有序推进。宜昌在大城建设中,没有走大拆大建的老路,而是按照减少老城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开敞空间的“两增两减”的工作思路,深化和完善《宜昌市城区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启动了170个棚改项目,涉及居民4.54万户。针对棚改项目安置慢问题,出台《筹集商品房用于棚户区改造安置的通知》,在全省率先打通商品房、安置房和保障房通道,搭建棚改安置房源“网络” 和“实体”两个交易平台,开辟安置房源超市。目前,累计筹措棚改资金333亿元,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5万余套、465万平方米,宜昌棚改经验向全省推广。三是城市整理锦上添花。大力实施城市整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努力营造“山环水绕多组团、天然图画新宜昌”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景观新格局。在绿化上,充分利用山体、水系、道路、功能分隔带,大力建设生态长廊、生态林地、风景园林,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初步实现,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4.24平方米。宜昌运河过去是一条污水河,经过综合整治,现在已经成为占地1000余亩、15千米的城市景观河、居民休闲带。在美化上,坚持“里子面子一起整、平面立面一起上”,实施建筑外立面综合整治项目400多栋,建设景观式围挡2万多米,为7200户居民免费更换双层中空隔音隔热门窗,所有整治楼栋屋顶做防水保温处理,为3200户商家免费换上全新招牌。在亮化上,坚持“平面分区、亮度分级、立面分层、用光分类”理念,全面推进主城区“一环三片七点”灯光建设,打造山水浮城的宜昌特色夜景。(www.xing528.com)

(四)精细管理,锻造品质。建出“形”、管出“神”,城市只有建管并重,才能形神兼备。宜昌市瞄准“省内保第一、中部争第一、全国创一流”的目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夯实城市管理基础,扩大城市管理覆盖,实现了长足发展,城市管理工作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考核第一名。一是全面打造高效城管。宜昌将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深圳前海改革经验作为城市管理创新的重点,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改革。将宜昌市城管局更名为宜昌市城管委,按照“决策考核以市为主、组织实施以区为主”原则,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赋予市城管委对城区城市管理统一指挥协调、督办考核的职责,将原市管主干道清扫保洁、地下排水管网养护、公厕管理、道路维护等作业事权以及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相关行政强制权下放到各区,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权责明确的城市管理架构。二是全面打造精细城管。城市管理是一项相对粗放的工作,但宜昌将这项工作细化、量化、标准化,以“克”量“净”、以“分”论“净”,以“个”评“净”。宜昌实施的“保洁革命”确定了“3个5”标准,即车行道灰尘每平方米不高于5克,人行道垃圾停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道路两侧可见污渍密度不超过5个/1000平方米。如何确保这个标准,调研组现场观摩了宜昌独创的街道清洁“T”字形作业法,只见三辆清洁车同时作业,冲洗后的街面一尘不染。目前,宜昌市已在10条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进行试点,力争城区环卫作业3年时间全面达到标准。为了治理城市扬尘问题,宜昌在城区80个重点工地全部安装摄像监控,督办企业改装运输车辆600多台,有效管治了建筑渣土沿街撒漏问题。三是全面打造智慧城管。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从条块分治向整体联动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传统方式向信息化手段转变,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数据库,编制城市管理任务处置手册。按照国家住建部颁布的导则要求,宜昌已经建成9个标准子系统和“门前三包”管理、城市综合管理考评等扩展子系统开发工作,全面建成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与公安部门视频探头有效对接,解决群众诉求手段由人工化向数字化转变,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成功处置群众诉求12.3万件,处结率达98%以上。

(五)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宜昌市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将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指挥棒和风向标,在城市大发展中实现民生大改善。一是加大民生投入。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民生八字经,优化财政支出,保障民生需求,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速,财政民生支出每年增长20%以上,2014年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增支总额的70%。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市奥体中心等一大批民生项目正加快建设;作为国内单条里程最长的快速公交线路,宜昌东山大道BRT改造工程大大缓解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受到全市人民的一致好评。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制度体系。连续三年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大众创业、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绿化美化、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五大民生工程”和30个最贫困村脱贫攻坚行动。三是直面民生难题。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办法,破解大城建设中的民生难题,切实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应,民有所求、必有所为。比如在城市建设中,创新提出“五个舍得”要求,即舍得拿优质的地块、舍得拿基础条件好的地块、舍得拿配套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地块、舍得拿避免二次征收的地块、舍得拿城市总体规划中能用的地块,对城市安置房予以优先建设。实施集体土地征迁安置“大包干”政策,探索公园生态用地“只征不转”、保持山体用地“只补不征”等征迁方式,保障了4.54万户拆迁居民的合法利益。

(六)创新机制,合力推进。宜昌广大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胆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强力推进大城建设。一是创新决策协调机制。立足“四大平台”的目标定位、功能特性,分别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并灵活采用“推进办”“党工委”等不同组织模式,加快形成高位领导决策、项目推进提速、强力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四大平台”建设关键节点、重大问题由市委、市政府高层直接推进解决。自宜昌新区成立以来,共召开领导小组会议10次,主任办公会24次,研究讨论解决了事关新区建设的276个重大议题,一大批影响新区建设的难题得到化解。二是创新项目推进机制。谋划成立了“宜昌市项目管理中心”,建立了“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一名市级干部直接领导,一支强有力队伍专门服务,一个高水平规划指引约束,一套高标准体系严格考核,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力推进。全面实施项目前期“两个提前”“四个同步”,即项目初步方案提前确定、征迁方案实施提前启动,同步确定建设业主单位、同步开展图纸设计、同步确定施工单位、同步制定施工方案,提升项目落地速度。三是创新建管工作机制。围绕“钱从哪里来、如何拆得快、怎么安置得好”等关键环节,突出政府与市场互动、棚改与城建并举、民生与发展相融,在安置先行、多方融资惠民征收、精细建设等方面创新推进机制。比如,在征迁安置机制上,突出安置先行,建立“统筹规划、提前实施、土地专供、计划单列”的安置房建设体系;在融资机制上,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与金融部门合作设立“平滑基金”,不断为城市建设“聚金汇银”;在用地机制上,从规划计划管理入手“留”地、从低丘缓坡改造入手“造”地、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入手“换”地、从严格执法监管入手“管”地,实现了“三个平衡”(新旧平衡、远近平衡、动静平衡),有效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四是实行“一线、现场、关键点”工作法。对项目进行全过程无缝隙集成管理,分类分层实行台账化、表格化、电子化管理,逐一制定推进方案,细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人推进。坚持每周更新数据,每月汇总情况,季度通报动态,随时跟踪掌握项目进度,进行实绩问效。建立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联系驻点新区项目工作制度,健全全方位项目服务交流平台,深入一线,亲到现场,围绕“加速推进项目建设”抓改革、创环境、建机制、聚资金、造氛围,做到服务城市建设“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