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按照加快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要求,充分发挥省官治市体制优势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优势,践行“三维”纲要,坚持“四个一流”,深化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城市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宜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全省占比进一步提高,继续保持中部第二、沿江第四,与标杆的距离进一步缩小。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32亿元、增长9.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71.5亿元、增长31.6%,工业增加值1692.58亿元、增长11.2%,固定资产投资2471亿元、增长22.1%,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二,增速在全省不断进位。今年前三季度,宜昌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9%、10%、19.5%、12%、24.4%,继续保持好于、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县域实力稳步提升,宜都、夷陵、当阳、枝江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宜都成功进入全国百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今年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宜昌居第76位,比2013年上升了25位。全球过百万人口城市达536个,宜昌居第456位,比2012年上升了25位。
(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宜昌大城建设战略实施以来,新区建设与城市整理协调共进,功能完善与品位提升同步,中心城区“双中心沿江带形组团”空间布局和滨江山水园林景观带全面形成,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形象日益彰显。城市规划龙头作用充分发挥,东拓北联成效显著,组团式发展、精细化建设全面推进,城东生态新区、发展大道生态新区、沿江大道片区面貌焕然一新,中心城区面积由2012年124平方千米拓展到现在的1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由110万增加到175万。大城框架迅速成形,服务功能和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无论是初来乍到的外地游客还是宜昌本地居民,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宜昌城市变绿了、变美了、变靓了,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三)城市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六大千亿产业加快发展,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产值双双突破15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突破1000亿元,千亿产业数量仅次于武汉,未来几年将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现代物流、新材料、文化旅游产值增幅均达两位数。宜昌高新区“一区六园”面积扩大到300多平方千米,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1家、限上商贸企业95家、产值过亿元企业81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2014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地耗分别下降4.8%和8.43%。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市等15个“国字号”招牌。(www.xing528.com)
(四)发展环境优势逐步显现。城市功能、交通区位、产业配套、服务效能、生态环境、发展文化等竞争优势叠加集聚,综合形成了一流发展环境。沪渝高速、荆宜高速、宜万铁路建成通车,三峡枢纽港、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宜昌保税物流园加紧建设,水公铁空立体交通格局全面形成。国企改革、宜昌开发区体制调整、农村综合改革等成效显著,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改革,行政审批流程实现优化再造,一站式并联审批机制不断完善,行政服务全面提速提效。尊企重商、开放开明、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发展文化全面形成,“说得好,做得好,做的比说的更好;山好水好人更好”成为宜昌对外开放的重要品牌,一批投资过百亿元、过两百亿元的重大项目落户宜昌,不断创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的“宜昌速度”。
(五)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全面落实中央及省各项富民惠民政策,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民创业、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绿化美化、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新“五大民生工程”深入推进,“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重大民生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从大城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25元、同比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37元、增长13.2%,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深入探索特困村脱贫攻坚新模式,对86个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实现4.5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中国最具吸引力投资城市”等一系列荣誉,成功进入中国十大“质量魅力城市”和全省首批“健康城市”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