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草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宁夏草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草原的分布,也反映了上述植被分布的一般性地理分布规律。例如在南部黄土丘陵的草原,可能会由于处在高丘陵上部,而出现垂直地带性分布与水平地带性分布的综合作用,造成草原分布地带的复杂性。

宁夏草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天然草原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在宁夏6.64 万km2 的土地上,从南到北分布着上述6 类草原,它们以一定的格局互相组合在不同的地域生境中,形成一定的生态地理分布规律。所谓草原植被,正是不同草原类型的植物群落按一定规律相互组合于一定地域的总称。

草原类型按不同地区、不同生境组合的地理规律,主要受地球不同经纬度和海拔高度所具有的热量和水分2 个环境因素所制约。在地球水平表面,地理纬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加,由于太阳入射高度角的减小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使地面所承受的太阳辐射热量逐渐减少;大致纬度每增加1°,年平均气温约下降0.5℃,因而在地球的南北半球都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相应地生长发育着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地球水平表面的水分状况则随距海洋远近、大气环流洋流冷暖等因素而变化。我国领域的大部分主要受东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大气的水分状况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气候的干燥度等值线大致沿着东北—西南的走向,倾斜地由东南和东部沿海地区渐向内陆增加,气候由湿润趋于干燥。而以大兴安岭—燕山—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等接连断的山系,形成了一道阻挡东南方向湿润气流的最后屏障。此线以南,为季风影响区,气候湿润,天然森林在水平带上可以自然分布;此线以北,东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已甚微弱。而来自西、北、南等方向的海洋湿气团,更是远离迢迢,不能到达(仅新疆西北部、西藏南部可蒙受一定程度的影响),冬春季节的大半年中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气团的控制,气候干燥而寒冷,呈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植被的分布,随着上述东北—西南走向的大气干燥度等值线的递增,自东向西通过一条狭窄的森林草原过渡带,向内陆渐次为干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和干荒漠带。以上大部分地区,主要是由半干旱的草原、草原、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和极度干旱的荒漠草原所占据。我国国土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因地势强烈抬升而具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其广阔的天然草原,虽与上述我国境内各草原带有延续的地带性联系,然而又独具高寒植被的特点。

概略地讲,以上即是我国的草原植被沿着地理的经、纬方向水平分布的地带性规律。除此之外,地球表面热量与水分的组合,还往往依具体地理部位、地势的高低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大致海拔每升高100 m,大气温度即下降0.4~0.7℃。致使地面升高的高原山地等环境,特别是山地,因气温降低,蒸发减少,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加,以及由于阻挡季风湿气流而形成地形雨,使山地生境自下至上趋于湿润,此现象在半干旱或干旱地区尤其明显,因此形成了与地势抬升发生直接联系的草原植被垂直带状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在植物地理学中,一般将上述地球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以及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总称为“三向地带性”,其中除了经度地带性规律有时受大气环流和洋流性质的影响,而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发生偏离外,它们是形成陆地植被地带性分异的普遍性规律,当然也是决定草原的地理地带性分布的普遍性规律。

除此而外,鉴于草原发展的生境条件是复杂多变的,处在同一大气候笼罩下的草原植被,由于地壳地质构造,地形(特别是中小地形引起的排水状况)、地表组成物质(基质的沙化或石质、砾石化等)、土壤、水文(地表水与潜水)、盐碱、局部气候及其他有关生态因素的差异,往往出现一系列与反映大气候的地带性植被不尽相同的或完全不同的类型,形成超地带分布的隐域性的草原,并有可能沿局部地段一定的地形或地理区域呈有规律的演替。例如积水洼地由外向内发生草原由草原或荒漠向草甸、沼泽的渐变,草原带的沙带外围草原由草原向半固定沙地植被,半流动、流动沙地植被的渐变等,形成草原分布的非地带性规律。

一般来讲,草原作为陆地植被的一部分,其分布的水平带性和垂直带性,毫无例外地遵循地球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其中垂直带性常受所处水平带的制约和影响,对于水平带而言有一定的从属性。隐域分布的草原类型,既然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在草原的分带中对于所处水平带来讲,更是具有从属性质。

宁夏草原的分布,也反映了上述植被分布的一般性地理分布规律。

二、宁夏草原的水平带性

宁夏地域面积较小,其地理纬度,南北仅有3°53′之差,全区基本上同属于中纬度温带的南端,因而决定草原植被水平带性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因素在草原上不起明显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宁夏地势南高北低,两端相差900~1 000 m,使热量的分布呈现与地球气候带相倒置的特殊情况,年平均气温自南端隆德、西吉的5℃至中北部灵武、中宁的9℃,相差4℃左右,致使由南北纬度差带来的微小差别被地势南高北低引起的热量逆差所抵销,因此更使热量在地理纬度上对于草原分布的影响甚不显著。而经度的地理性规律,因东南季风的微弱影响,顺着东北—西南走向的迎风面,即与东南季风在垂直的方向,由东南向西北形成多条斜向的年降水量与干燥度的等值线。宁夏大致年降水量,南部550~450 mm,中部350~250 mm,北部180 mm;干燥度,南部<1,中部3~4,北部5~5.5,造成地带性土壤和相应的草原类型的水平分布也渐次递变,就草原类型而言沿着东北—西南向的迎风斜面,在南北约450 km 的距离内,由湿润的草甸草原向半干旱的干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乃至干旱的草原荒漠明显带状地过渡。这种地带性分布,乍看起来似乎是沿南北向的,似乎是以纬度因子的作用为主导,实质上是以发生东北—西南走向偏斜的经向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为主,有时候某地局部地势升高,可能在小范围对生境干湿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南部黄土丘陵的草原,可能会由于处在高丘陵上部,而出现垂直地带性分布与水平地带性分布的综合作用,造成草原分布地带的复杂性。然而,这种干扰毕竟是局部的、相对的、有局限性的,不能完全掩盖宁夏草原明显偏斜向经向地理分布规律性。

在宁夏的草原水平分带中,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可以划分为草甸草原带、干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等,其中干草原带、荒漠草原带2 个草原带占据宁夏草原的最大面积,构成了本区天然草原的主体。

1.森林草原草原带

也可以称做草甸草原草原带。位于宁夏南部,包括原州区南半部,西吉、海原南部以及泾源、隆德2 县全部,地处黄土高原,海拔1 800~2 000 m,年降水量550~400 mm。地带性土壤为黑垆土,一部分为山地灰褐土。自本草原带向南,跨越甘肃的渭河,即与我国的落叶阔叶林带相连接;向北接干草原带,本地带实际是森林带向草原带的一个狭窄过渡带。历史上此地带的丘陵阴坡曾经是密布灌丛和岛状森林,若干世纪以来,历经人为破坏,形成了现代的草原植被,阴坡主要以铁杆蒿、牛尾蒿、甘青针茅、长芒草及多量中生杂类草组成的草甸草原,与阳坡含一定中生杂类草的长芒草、茭蒿、漠蒿、百里香、星毛委陵菜等干草原相结合。在水分条件稍好的丘陵坡地上,不时地还可遇到小面积残留下来的沙棘、蕤核、文冠果、蒙古绣线菊、山毛桃等中生灌丛,不过都是饱经人为摧残破坏,而勉强残存的群落片断了。偶尔还可见到野生的乔木疏林或残株,例如河北杨、甘肃山楂、鄂李等,是受到人们特殊保护而留下来的。这些中生乔灌木的存在,可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证明本地带在历史上曾经拥有名副其实的森林草原景观。虽然大量的丘陵阴坡多已开垦,然而从田边地埂及保留的小片荒丘坡地来看,本带草甸草原普遍地出现在大量的丘陵阴坡和半阴坡,属水平分布的地带性和景观性植被,加上上述野生乔、灌木经多年的人畜破坏仍能顽强残留等现象,应当将本草原带划归森林草原带。

2.干草原草原带

也可称作典型草原草原带,包括原州区北部,海原中北部,西吉西部以及盐池、同心南部等地,占据了宁夏南部黄土高原的北半部。海拔高度1 400~1 800 m,气候为典型的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300~400 mm,地带性土壤以浅黑垆土、侵蚀黑垆土为主,北部边缘有少量灰钙土。地带性草原为干草原,以长芒草、短花针茅、冷蒿、糙隐子草、阿尔泰狗娃花、大针茅等为主要建优植物,草原受人为破坏严重,许多丘陵、滩地已开垦为农田、林地,现存草原多为次生植被。此带的北界,大约与300 mm年平均降水等值线相吻合,在同心东部略向北移,抵罗山山麓。向北即与荒漠草原草原带相连接。

3.荒漠草原草原带

分布在上述干草原带的西北部。本草原带包括盐池、同心的中北部,海原北部,以及沿黄河两岸各县的黄河阶地、丘陵、盆地和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带。年降水量为200~300 mm,地带性土壤为灰钙土、淡灰钙土。草原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体,包括短花针茅与长芒草、戈壁针茅、沙生针茅、冷蒿、蓍状亚菊、刺旋花、猫头刺、川青锦鸡儿、荒漠锦鸡儿、狭叶锦鸡儿、木本猪毛菜、珍珠草、红砂等相结合的荒漠草原,以及由骆驼蒿、多根葱、大苞鸢尾、牛枝子、蒙古冰草、细弱隐子草为建优种的荒漠草原。本带北部的沙带和沙化的地段上,由黑沙蒿、中亚白草、甘草、苦豆子、中间锦鸡儿等草原所占据。组成草群的多为强旱生和广超旱生植物。耐旱的小灌木、小半灌木在草群中的比重由南向北逐渐增加。本带的南部,有时候荒漠草原与干草原交错地分布,在丘陵低山阴阳坡呈现按坡向的复合,北部则常常与草原化荒漠草原镶嵌地分布,说明了本草原带属于从干草原带向荒漠带的过渡地带。

4.荒漠草原带

宁夏北部边缘地带,包括中卫、中宁2 县的黄河以北部分,青铜峡市西南角,以及石嘴山市北端,陶乐的鄂尔多斯台地部分,年降水量180~190 mm,土壤为淡灰钙土。由于气候进一步干旱,在贺兰山低山丘陵及山前洪积坡地、黄河阶地上,发育了以强旱生、超旱生小灌木、小半灌木或灌木的珍珠、红砂、列氏合头草、木本猪毛菜、猫头刺、沙冬青、木贼麻黄及唐古特白刺、柠条锦鸡儿为建群种的草原化荒漠、干荒漠草原。草群中伴生大量荒漠性一年生禾本科或藜科等草本植物,同时又或多或少地具有多年生强旱生草本层片,使本带的荒漠草原带着明显的草原化色彩。本带与贺兰山以西的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带相连接,在植被分带上已进入了我国的荒漠地带,属于中纬度温带荒漠植被区的东边缘。

三、宁夏草原的垂直带性

宁夏是一个以丘陵和平原为主的省区,在丘陵和平原之上,自南至北有大小不等的一些中、低山。比较重要的有国内外知名的贺兰山、六盘山,其次有大罗山、香山、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云雾山,再次有小罗山、青龙山、牛首山、烟筒山、米钵山、天景山、黄峁山、瓦亭梁山、炭山、麻黄山、卫宁北山、马鞍山、猪头岭、红山等。这些山地,一方面受到山体大小和高度、走向、中小地形、基质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所处水平地带的制约,而决定了是否存在着草原垂直带状分异及其垂直带谱结构,以及每一带的草原类型组合。大致高、中山地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植被垂直带谱,彼此间并不完全一样,然而大体上约属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山地植被的垂直带分布类型。鉴于宁夏南北气候和基带水平植被带的差别,大概可以再划分为2 个山地垂直带系列。

(一)森林草原与干草原草原带山地垂直带系列

森林草原与干草原草原带山地垂带包括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及其支脉,位于原州区的黄峁山、瓦亭梁山,海原的南华山,西吉的月亮山等。上述山地处于森林草原带或森林草原带与干草原带的交界。现以六盘山山地植被垂直分带为代表进行分析。

六盘山坐落在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上,是一座石质的中山,基带海拔1 700~1 800 m,峰脊海拔2 100 m 以上,主峰2 942 m,相对高差300~942 m。基带为丘陵沟壑地貌,水平地带性草原为丘陵阴坡的草甸草原和阳坡的干草原相结合的草原植被。山中年雨量650~700 mm,自下而上的植被垂直带谱如下。

1.阳坡

1 700~1 900 m,低山干草原带,由旱生植物长芒草、茭蒿、百里香、星毛委陵菜、铁杆蒿等组成的干草原,土壤为黑垆土。

1 900~2 200 m,低山草甸草原带,由铁杆蒿、牛尾蒿、异穗苔、甘青针茅等组成的草甸草原,土壤为山地灰褐土。

2 200~2 600 m,由驴耳风毛菊、大披针苔、紫苞风毛菊、地榆、细株短柄草、唐松草、巨序剪股颖、蕨、紫羊茅、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及其他多种中生杂类草山草甸,土壤为山地灰褐土。

2 600~2 942 m,由箭叶锦鸡儿及紫羊茅、紫苞风毛菊、发草、珠芽蓼、苔草、马先蒿等组成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和山地草甸,土壤为山地草甸土。

2.阴坡

1 700~1 900 m,由铁杆蒿、牛尾蒿、异穗苔、风毛菊、甘青针茅组成的草甸草原,山地灰褐土。

1 800~2 700 m,低中山落叶阔叶林带以杨、桦、栎和多种槭树为主的山地落叶、阔叶次生林,局部山陵崖坡有华山松与落叶阔叶林混交。下木或森林破坏地段有以箭竹、川榛、满榛、荚蒾、忍冬、茶藨子、五加、峨嵋蔷薇、小檗、绣线菊等中生杂灌木丛及下层中生杂类草,组成灌丛草甸。

2 700~2 942 m,亚高山灌丛草甸及山地草甸带。

(二)荒漠草原带山地垂直带系列

以大罗山、贺兰山为代表,处于荒漠草原带或荒漠草原带与干草原带接壤的边缘地带。

1.大罗山

大罗山是位于同心县境荒漠草原带的南部,与干草原带交界处的一座中山,基带海拔1 900 m 左右,山脊海拔2 500 m,主峰海拔2 624 m,相对高差724 m。虽山体较小,海拔较低,然而植被垂直分带仍很明显,且森林植被占据优势,自下向上植被垂直带谱如下。

(1)阳坡。

1 900~2 400 m,长芒草、漠蒿、冷蒿、铁杆蒿、大针茅为建优植物的干草原带,土壤为山地灰钙土。(www.xing528.com)

2 400~2 624 m,中山山地草甸带,由苔草、大披针苔、星毛委陵菜、小红菊、火绒草、狼毒、扁蓿豆、蓬子菜、长芒草等组成的山地草甸,因为生境较干旱而常具草原化的特征,土壤为山地灰褐土。

(2)阴坡。

1 900~2 100 m,低山干草原带,以铁杆蒿、长芒草、漠蒿为主的干草原,土壤为山地灰钙土,伴生较多量的中旱生或中生植物。

2 100~2 200 m,中山中生灌丛带,以虎榛子、峨嵋蔷薇、小叶忍冬、紫丁香、绣线菊、灰栒子、山柳等为主。灌丛生长稠密,郁闭度达100%,土壤为山地灰褐土。

2 200~2 625 m,山地针叶林带,其中2 200~2 400 m 为油松亚带,土壤为山地灰褐土;2 400~2 500 m 为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亚带,土壤为山地灰褐土;2 500 m 以上为青海云杉纯林亚带,土壤为山地中性灰褐土。

2.贺兰山

贺兰山是位于宁夏西北边缘的山地。山体较大,在宁夏南北长约160 km,可分北、中、南3 段。汝箕沟以北、三关口以南的南北2 段基本上属于石质砾石质中低山丘陵,中段为石质高山。整个山体坐落在荒漠草原与草原化荒漠草原带交界线上。基带海拔在本区的东麓为1 250~1 500 m,在阿拉善左旗的西麓为1 700 m,山脊2 400~3 000 m,主峰3 556 m,与大罗山同处于荒漠草原带,一个在此带的南端,一个在此带的北部,二者具有颇为类似的土壤和植被垂直带谱。

贺兰山山体的北、南2 段山势较矮,气候干旱,基带的半荒漠植被类型向山地延伸,山坡及沟谷主要为灌丛化的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或偏旱生灌木为建优种的灌丛草原,看不出垂直带状的分异。主峰位于中段,山峰高耸,气候湿凉,植被、土壤均呈明显垂直带状分布。

(1)阳坡。

1 500~2 000 m,低山灌丛化山地草原、灌丛草原带短花针茅、长芒草、蓍状亚菊、冷蒿、刺旋花、木贼麻黄荒漠草原或具荒漠锦鸡儿、狭叶锦鸡儿、蒙古扁桃灌丛化荒漠草原或干草原,土壤为山地灰钙土。

2 000~2 400 m,低中山灰榆疏林带,土壤为山地灰褐土。

2 400~3 000 m,中山中生灌丛,山杨疏林带,林带为灰栒子、丁香、小叶金老梅疏灌丛,局部为山杨疏林。

3 000~3 556 m,亚高山、高山植被带,土壤为山地草甸土。

3 000~3 400 m,箭叶锦鸡儿、高山柳亚高山灌丛与珠芽蓼、嵩草亚高山草甸复合的亚带。

3 400~3 556 m,嵩苔草矮生嵩草、紫喙苔草、鹤果苔草。

(2)阴坡。

1 500~1 800 m,低山灌丛化山地草原、灌丛草原带,蒙古扁桃、灰栒子、小叶金老梅、小叶忍冬、绣线菊、狭叶锦鸡儿、荒漠锦鸡儿灌丛化草原或灌丛草原,下层为铁杆蒿、牛尾蒿草甸草原或冷蒿、长芒草草原,土壤为山地灰钙土。

1 800~2 000 m,低山灰榆疏林带,下木为灰栒子、丁香、小叶金老梅灌丛与铁杆蒿、牛尾蒿、蓍状亚菊、阿拉善鹅观草、西山委陵菜组成的草甸草原,土壤为山地灰钙土。

2 000~3 100 m,中山针叶林带,土壤为山地灰褐土,2 600 m 以上为山地中性灰褐土。

2 000~2 200 m,油松纯林亚带。

2 200~2 400 m,油松、青海云杉混交林亚带。

2 400~3 100 m,青海云杉纯林亚带。

3 100~3 556 m,亚高山、高山植被带,土壤为山地草甸土。

3 100~3 400 m,亚高山灌丛草甸亚带,箭叶锦鸡儿、高山柳亚高山灌丛与珠芽蓼、嵩草亚高山草甸复合。

3 400~3 556 m,嵩草、苔草高寒草甸亚带。

将上述处于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带的六盘山和处于半干旱区与荒漠草原带的大罗山、贺兰山等山地草原植被垂直带谱进行比较,可看出以下几点规律:

一是山体的基带,在六盘山为阴坡的草甸草原与阳坡的干草原相结合,大罗山、贺兰山都是荒漠草原。

二是低山带的植被,六盘山为干草原和草甸草原或草甸草原与落叶阔叶林相结合。大罗山则由山地干草原所占据。在贺兰山情况比较复杂,为具多量灌丛的干草原或荒漠草原与灌丛草原的复合体,另外还多了一个在阴阳山坡上都有分布的灰榆疏林草原带。

三是三山的中山带阴坡同为山地森林带,但是处在森林草原带的六盘山为以杨、桦、辽东栎为主的温性落叶阔叶林。处在荒漠草原带的大罗山、贺兰山为寒温性的油松、青海云杉针叶林。山地森林的下限,六盘山为1 800 m,贺兰山为2 000 m,大罗山由于山体较小,上升至2 200 m。

四是山地的亚高山、高山带,即森林上限,在六盘山为2 600(阳坡)~2 700 m(阴坡),在贺兰山为3 000 m(阳坡)~3 100 m(阴坡),此与山地森林本身的生态习性有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受山体绝对高度的制约,六盘山山顶只有亚高山带,植被相应为亚高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贺兰山顶峰除了3 000~3 400 m 亚高山带分布着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外,上部尚有面积不大的嵩苔草高寒草甸,分布于高山带,直至山巅。大罗山则因高度有限,山顶未达亚高山带,因此云杉林一直分布到山顶阳坡,为山地草甸所占据,缺少亚高山植被。

五是从植被的性质进行理论分析,三山的山地植被中属于草原的部分,六盘山包括低山区阴阳坡的干草原、草甸草原,中山区阳坡的山地草甸和亚高山的灌丛和草甸草原等。大罗山包括低山区阴、阳坡的干草原和中山山地草甸草原。在贺兰山包括低山区阴、阳坡的灌丛化山地草原和灌丛草原、灰榆疏林草原等,以及亚高山、高山带的亚高山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其中六盘山和大罗山山地阳坡自山脚至山顶都可作天然草原,唯有贺兰山有2 400~3 000 m 中山阳坡的中生密灌丛、山杨疏林带,使山地牧场拦腰中断。实际上宁夏沿山一带的群众历来的习惯也是只利用低山区放牧家畜,在林间或亚高山、高山草原放牧的情况很少见的。

四、非地带性草原的分布

在宁夏草原各水平带的局部,常因生境条件的种种特化现象,发育着一些隐域出现的草原类型。这些草原与所在草原带的地带性草原性质明显不同,是为非地带性草原,主要包括以下4 方面。

(1)河漫滩湿地草甸草原、发育在黄河两岸的有季节性水泛条件的滩地。少量见于清水河等较大河流的局部低平地,以假苇拂子茅、芦苇、赖草、稗草等为主,也出现于贺兰山洪积扇扇缘带和各地丘陵、平原局部低洼地,生长着卵穗苔、角果碱蓬、芨芨草、芦苇、赖草、马蔺等。土壤为浅色草甸土、盐化草甸土。常伴随不同程度的盐渍化。

(2)黄河冲积平原局部积水洼地,或沙漠湖盆区,排水不良,土壤为沼泽土或湖土,发育了以水葱、狭叶香蒲、芦苇、扁杆藨草、针蔺等湿生植物,组成沼泽类草原,或为水生植被。

(3)干草原或荒漠草原带内基质为盐土或轻白僵土(柱状碱土)的干旱生境,分布有盐爪爪、细枝盐爪爪、西伯利亚白刺、红砂、珍珠、刺旋花、猫头刺等隐域分布的干荒漠,或草原化荒漠草原。

(4)北部沙区的流动或半固定沙丘链或平铺沙地上,分布有柠条锦鸡儿、白沙蒿等干荒漠草原,出现于非典型荒漠带,属于因基质特化所产生的非地带性草原,镶嵌地穿插于地带性的草原化荒漠或荒漠草原之中。此外,宁夏中北部分布面积广阔的有黑沙蒿、甘草、苦豆子、披针叶黄华、中亚白草等的草原,常常是荒漠草原沙化后次生形成的,也有人认为应属于半隐域性的沙地草原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