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草原类型及分类原则与系统

草原类型及分类原则与系统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草原分类包括草原分类单位及其指标的确定和同一分类单位中不同草原类型的划分。因此,草地分类应将草地饲用植物及其组合视作主要分类对象进行分类。我国现行的草原分类系统按照上述分类原则,分类(亚类)、组、型3级。亚类不作为分类级,它是类的补充,是在类的范围内,大地形、土壤基质或高级植被类型差异明显的草地。

草原类型及分类原则与系统

草原分类是人类为了更加深入地认识草原的发生、发展、演替规律,更好地指导人类的草原经营活动和草原资源管理工作。它不仅是人类认识和研究草原资源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人类科学开发、充分利用、有效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理论依据。草原分类包括草原分类单位及其指标的确定和同一分类单位中不同草原类型的划分。

由于草原分类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且草原分类的目的是为人类利用草原服务的,因此草原分类由于分类角度和目的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种类。但是草原分类的系统和标准却是人类根据各自的认识和需要主观拟订的,因此,草原分类依据分类目的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是必然的。

一、草原分类的原则及标准

贾慎修教授在1982年提出草原分类的原则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一是首先确定草原植被发展的过程和阶段,应该研究草原与气候、土壤、地形等生境因素的规律性联系;二是表现草原每一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特征;三是反映草原的生产特性和经济价值在草原形成过程中的变化;四是社会生产活动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创造草原经济价值的作用。综合考虑,因此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气候因素,特别是草地水、热状况决定着草地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气候带内,必然发育着一定的草地类型。所以,气候因素是草地形成和变异的决定性因素,应是草地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地形因素在改变了水、热条件再分配的情况下,能造就发育出与所处气候带的地带性草地不同的草地类型。非地带性草地,即低湿地草甸和沼泽,就是在负地形或积水地形条件下发育而成的。此外地形因素特别是海拔高度、坡向,也是制约山地垂直带草地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地形因素是非地带性草地的主要分类依据。

(3)草地植被是人类直接利用的对象,又是草地发生、演替过程中最敏感、变化最迅速的因素。因此,草地植被应是贯穿草地分类不同层次的主要依据之一。

(4)草地分类要特别体现草地的经济价值与经营、利用特点。因此,草地分类应将草地饲用植物及其组合视作主要分类对象进行分类。草地类型应有一定的足以利用面积。

(5)草地类型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草地分类应以基本稳定的、具有顶极群落的草地作为分类对象,不稳定的以一年生牧草为优势种的草地不宜作为分类对象。

(6)草地类型分类应有利于草地制图。划分的草地类型应能准确地绘制于地形图上,以便准确地量算其面积,计算草地生产力。

草原分类的标准应当总体地考虑草原的重要特征和特性,使每一分类单位能表现出相应类型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草原分类是由高级、中级到低级的分类单位组成的分类系统。类,是草原分类的高级单位,是成因一致的宏观分类级,类之间的草原自然与经济特性具有质的差别。组,是中级分类单位,是在草原类的范围内生态经济特性基本一致,利用上往往可以作为独立单元的经营分类级。组之间在生境与经济价值上具有明显差异。型,是低级分类单位,是在草原组的范围内,生境更趋一致,植物种类组成、草原质量与产量更为接近的生产力分类级。型之间在草原属性上主要是量的差异,是草原分类的基本单位。

我国现行的草原分类系统按照上述分类原则,分类(亚类)、组、型3级。各分类级的划分标准如下。

1.第一级:类

具有相同水热气候带特征和植被特征,具有独特地带性的草原,或具有广域性分布的隐域性特征的草原,各类之间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特性有质的差异。

草地热量条件用热量带划分,见表1-2-1。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高山(高原)亚寒带和高山(高原)寒带的草地,分别用热性、暖性、温性、高寒4种热量级限定其草地类型的命名。

表1-2-1 草地热量带划分标准

草地植被的水分生态类型用伊万诺夫润湿度划分。它们与草地类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1-2-2。

伊万诺夫润湿度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某月润湿度(年润湿度=年降水量/年蒸发力);R为该月降水量;E0为该月蒸发力;t为该月平均气温;f为月平均相对湿度

全国草地的植被类型包括草甸、草原、荒漠、沼泽和森林破坏后次生的灌草丛5种植被类型。为了突出不同的草地植被在草地畜牧业的不同重要程度,依据草地所处的气候带和植被结构,将草甸划分为高寒草甸、温性山地草甸和隐域性低地草甸3个草地类。将草原植被先按热量带划分为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再进一步按植被性质划分为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典型)、温性荒漠草原类和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典型)、高寒荒漠草原类6个类。将荒漠划分为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荒漠类3个类。灌草丛植被按热量带和植被稳定性划分,基本稳定的为草丛类,相对稳定的为灌草丛类。暖温带次生灌草丛分为暖性草丛类和暖性灌草丛类,热带、亚热带次生灌草丛分为热性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和干热稀树灌草丛类3个类。沼泽植被面积小,畜牧业利用价值相对较低,单独作为1个类,不再按热量带划分。

表1-2-2 草地植被水分生态类型与草地植被类型

按上述标准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类,如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荒漠草原类等。

亚类不作为分类级,它是类的补充,是在类的范围内,大地形、土壤基质或高级植被类型差异明显的草地。不同的草地类划分亚类的依据可以有所不同,有的类也可以不划分亚类。

温性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3个类各自均按地形划分为位于平原丘陵的、位于山地的、发育于沙地的3个不同的亚类。

温性荒漠类按其土质、沙砾质和盐土质3种土壤基质划分为荒漠亚类、沙漠亚类、盐漠亚类3个亚类。

低地草甸类按其地形和植被的差异划分为位于湖滨、河漫滩的低湿地草甸亚类,位于内陆盐碱地的低地盐化草甸亚类,位于沿海滩涂的滩涂盐生草甸亚类和植被沼泽化的低地沼泽化草甸亚类共4个亚类。

山地草甸类按其地形划分为位于中低山的山地草甸亚类和位于亚高山的亚高山草甸亚类2个亚类。

高寒草甸类按土壤和植被差异划分为位于高原或高山的典型高寒草甸亚类、发育于盐土的高寒盐化草甸亚类和植被沼泽化的高寒沼泽化草甸亚类3个亚类。

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和高寒荒漠草原类3个类,虽然从地形上可以划分为分布于高山的和分布于高原的,但其植被组成差异不大,经济价值和畜牧业利用重要程度较低,故不再划分亚类。

温性草原化荒漠类,处于温性荒漠草原向温性荒漠过渡的过渡带,分布面积不大,不划分亚类。

高寒荒漠类,植被组成简单,分布地区较局限,利用价值很低,没有必要划分亚类。

暖性草丛类、暖性灌草丛类、热性草丛类和热性灌草丛类,绝大多数位于丘陵、山地,分布地形差异不大。从植被组成而言,虽然有具有疏林景观和不具有疏林景观的差异,但草本层饲用优势种的组成差异不大,故不划分亚类。

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分布范围小,其地形、土壤、植被组成差异小、面积小、畜牧业利用重要程度低,不划分亚类。

沼泽类分布面积小,畜牧业利用价值低,也不划分亚类。

2.第二级:组

在草原类和亚类范围内,组成建群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植物所属经济类群相同的草原。组是草原分类的中级分类单位。组是型的联合,各组之间具有量的差异。如温性灌草丛有白羊草、黄背茅等型组成中禾草组。

草地组主要按草地优势种或共优种所属的经济类群进行划分和命名。草地植物的经济类群是根据植物生活型和草地植物的畜牧业利用经济属性进行聚类。草地组是区别于草地分类与植被分类的重要分类级。

草地植物的生活型大体可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对草地上最主要的多年生草本和半灌木做进一步的区分,将多年生草本划分为高禾草、中禾草、矮禾草、豆科草本、大莎草、小莎草、杂类草共7个经济类群组。将半灌木区分为蒿类半灌木和半灌木2组,再加上灌木组、小乔木组,共划11个组。组的划分标准和经济意义如下:

(1)高禾草组。以草层高>80cm、茎秆高大粗硬的禾草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多利用其叶片。

(2)中禾草组。以草层高30~80cm的禾本科牧草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可供割晒干草。

(3)矮禾草组。以草层高<30cm的禾本科牧草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属放牧型草地。

(4)豆科草本组。以豆科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豆科牧草富含蛋白质,其粗蛋白质含量一般高于其他科牧草,对家畜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5)大莎草组。以高大的莎草科牧草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牧草冷季保存率高,植株较高大,可供割草,是高寒地区最重要的冷季放牧草地。

(6)小莎草组。以矮小的莎草科牧草(主要是嵩草属或苔草属牧草)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草质柔软,叶量大,营养价值高,利用率高,是高寒地区最重要的暖季放牧草地。

(7)杂类草组。除禾本科、豆科、莎草科以外的以双子叶阔叶牧草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杂类草的经济利用价值随种类不同而异。大多数以杂类草为优势种的草地,牧草适口性较差,枯黄后叶易失落,冷季保存率低,畜牧业利用经济价值较低。

(8)蒿类半灌木组。以蒿类半灌木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蒿类半灌木春夏多有异味,牲畜很少采食,秋后异味消失,籽实富含蛋白质,是绵羊、山羊秋季抓膘的重要草地。分布海拔相对较低,亦是冷季的重要放牧草地。较其他半灌木草地经济价值高。

(9)半灌木组。除蒿类半灌木以外的其他半灌木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地。半灌木层片构成优势的草地大多在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类和高寒荒漠类中出现,畜牧业利用经济价值不高。

(10)灌木组。以灌木为优势种组成的荒漠草地,只能利用其叶片和嫩枝条。

(11)小乔木组。以梭梭为优势种组成的荒漠草地,只能利用其叶片和嫩枝条。

3.第三级:型

具有相同层片结构以及各层片或主要层片的优势植物种相似,群落组成和生境条件相似,反映出具有一致性的饲用意义和经济价值。型是草原分类的低级单位,也是绘制大、中比例尺草原类型图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上图单位,如羊草型,羊草、贝加尔针茅型,羊草、糙隐子草、寸草苔型等。

主要层片指主要饲用植物层片,特别是多年生牧草层片。疏林草原、疏林草甸和疏林草丛中的乔木,虽具有景观或建群意义,但大多数不可食,故乔木不作为型的主要分类对象。

基本分类单位的分类级别,与调查区域范围的大小密切相关。调查区域小,基本分类单位的分类级应低。若在范围小的调查区内,采用高分类级为基本分类单位,必将使调查区域内的类型划分过分简单,失去实用性。调查区域大,基本分类单位的分类级应高。若在大范围的调查区域内采用低分类级为基本分类单位,则会使调查区域内的类型划分过于琐碎、繁杂,失去概括性。

在一定的调查区域内,基本分类单位的分类级的高低取决于对基本分类单位应占有的最小面积的规定,与调查精度、草地类型图比例尺大小和最小图斑面积的规定密切相关。这里要特别说明,由于全国草地资源统一调查开始时,在县级类型分类系统中将“型”视为类、组、型3级分类单位的基本分类单位,没有在“型”以下再设分类级,以至于到地区级范围内和省级范围内的类型分类系统,都将“型”视为基本分类单位,从而造成用“型”命名了不同分类级的基本分类单位。

型的命名:草地型的名称是以主要层片的优势种命名的。若优势层片和次优势层片各有一个优势种时,则型名就是2个优势种名的联合,优势种名在前,次优势种名在后,中间用“、”号分开,例如冰草、冷蒿型;若次优势层片不明显或没有时,则型名就以优势层片优势种名作为型的命名,例如白草型。

二、我国的主要草原类

按照全国草原资源普查采用的中国草原类型分类系统,全国草原共划分为18类。

(一)温性草甸草原类

温性草甸草原类是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分布区域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条件及水热因子组合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区域分布特征。在东北的松嫩草原上,草甸草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的漫岗地、缓坡地和低平地上,海拔140~200m。在大兴安岭西麓,由于受山地气候的影响,相对比较湿润,在广阔的丘陵区海拔600~800m地区,发育着面积较大的平原丘陵草甸草原。山地草甸草原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南段,海拔多在1000~1600m。草甸草原区年降水量350~550mm,≥10℃积温在1800~2200℃,湿润系数为0.6~1.0,土壤主要为黑钙土、暗栗钙土及草甸土等,土质比较肥沃。建群种为中旱生或广旱生的多年生禾本科和部分杂类草植物,经常混生大量中生或旱中生植物,主要是杂类草,还有疏丛与根茎禾草、苔草,典型旱生丛生禾草仍起一定作用,但一般不占优势。

温性草甸草原类下分平原丘陵草甸草原亚类、山地草甸草原亚类、沙地草甸草原亚类。

(二)温性草原类

温性草原类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以典型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一类草原。在我国分布的地理范围大约在北纬32°~45°,东经104°~115°的半干旱气候区内,大气湿润度0.3~0.6,基本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所处地区年降水量250~350mm,≥10℃年积温2200~3600℃,湿润系数为0.3~0.6,干燥度达1.5~2.5。降雨多集中在夏季,春旱比较严重。优势土壤类型为栗钙土,随着土壤水肥和草被发育不同,也有暗栗钙土或淡栗钙土。

温性草原的建群种以旱生丛生禾草为主,并伴生有一定数量的中旱生、旱生杂类草,也有以旱生半灌木、小半灌木为建群种的草原型。它们通常由丛生禾草演变而来,也有的是次生演替系列中丛生禾草的前期阶段。

温性草原类下分平原、丘陵草原亚类,山地草原亚类,沙地草原亚类。

(三)温性荒漠草原类

温性荒漠草原类是发育于温带干旱地区,由多年生旱生丛生小禾草为主,并有一定数量旱生、强旱生小半灌木、灌木参与组成的草原类型。分布于温性典型草原往西的狭长区域内,东西跨经度39°(东经75°~114°),长约4920km,南北跨度10°(北纬37°~47°)。温性荒漠草原是中温型草原中最干旱的一类。气候处于半干旱与干旱区的边缘地带。≥10℃年积温2200~3000℃,年降水量150~250mm,湿润系数为0.15~0.3,干燥度达2.5~4。草原植物组成以旱生的荒漠草原种小丛禾草为主,或者与旱生灌木半灌木共同组成,后者的参与度可达30%~50%。少部分也可以由荒漠草原种半灌木为建群种组成。植被组成既具有荒漠草原的特有性,又具有草原与荒漠成分的结合性,反映介于草原与荒漠之间的过渡性。土壤为淡栗钙土、棕钙土与灰钙土。土壤较干燥,肥力较低。

荒漠草原中常混生灌木,由于水分条件较差,生长不如草原带,更不如草甸草原带茂盛。主要灌木种类为锦鸡儿属植物。草群干物质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都高于草原和草甸草原。

温性荒漠草原类下分平原、丘陵荒漠草原亚类,山地荒漠草原亚类,沙地荒漠草原亚类。

(四)高寒草甸草原类

高寒草甸草原类是高山(高原)亚寒带、寒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地带性草原,由耐寒的旱中生或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组成的草原类型。高寒草甸草原类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境内。常占据海拔4000~4500m的高原面、宽谷、河流高阶地及山体中上部等地形部位。分布地区气候寒冷,较干旱,属高寒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日均温≥10℃的天数多数不足50d,≥10℃年积温800~1000℃,年均温多在-4.0℃~0℃。年降水量300~400mm,牧草生长期90~120d。土壤为冷钙土(亚高山草原土),具薄而松的草毡层和淡色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3%左右,具有发育不明显的淀积较深的碳酸钙淀积层。土壤质地以砾石质和沙砾质为主,黏粒少。

高寒草甸草原的植被组成是在寒旱生丛生禾草中有中旱生的杂类草层片出现,草质较粗糙,在我国草原类中所占比重不大,分布不广。

(五)高寒草原类

高寒草原类是在高山和青藏高原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抗旱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或小半灌木为主所组成的高寒草原类型。在我国高寒草原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中西部,即羌塘高原、青南高原西部、藏南高原,此外,在西部温带干旱区各大山地的垂直带上也有分布。在青藏高原北部和北疆,本类草原多分布于海拔3000~4500m,在阿尔泰山最低分布下限约2400m,在西藏中西部分布海拔4300~5000m,上限可达5300m,具有明显高原地带性分布特征。

高寒草原是高寒区草原类组中典型、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草原类。分布区年均温0~-4.4℃,≥10℃年积温800~1100℃,生长期90~120d,年降水量100~300mm,其中80%~90%在6~9月,水热同期为牧草生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植物组成以寒旱生丛生禾草为主,草群稀疏、低矮。

(六)高寒荒漠草原类

高寒荒漠草原类是在高原(高山)亚寒带、寒带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由强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的,是高寒草原与高寒荒漠的过渡类型。在青藏高原呈条带状分布于南羌塘高寒草原和藏西北荒漠之间的区域,在新疆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内部山原东南部与西藏毗连的地带,玉龙喀什河和克里雅河源头地区。该类草原年均温0~4℃,≥10℃年积温500℃左右,≥0℃年积温1000~1500℃,年降水量多在200mm以下,降水集中,6~7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95%,年蒸发量最高达2000mm,为降水量的10倍以上。土壤为寒钙土,质地粗疏,多为沙砾质、粗砾质或砂壤质。

高寒荒漠草原的植被组成,是在高寒草原丛生禾草、根茎苔草中加入了荒漠半灌木。受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制约,该类草原植物低矮,植被稀疏,草原植物组成极为简单,一般1m2内有植物5~10种,分布区生境严酷,地处边远。

(七)温性草原化荒漠类

温性草原化荒漠类草原是在温带干旱气候条件下,由旱生、超旱生的小灌木、小半灌木或灌木为优势种,并混生有一定数量的强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和一年生草本植物而形成的一类过渡性的草原类型。年降水量稍多于荒漠,达120~200mm,≥10℃年积温2500~3400℃,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均较大。湿润系数<0.2,干燥度达5~6。在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北部和新疆阿尔泰山前地带有窄带状分布。有些草原化荒漠的分布是由于地表径流水的补给,在荒漠中片状分布。草原化荒漠同样也可以在山地荒漠中出现。着生地为沙砾质或土质灰棕漠土、灰漠土、淡棕钙土、淡灰钙土。

温性草原化荒漠的建群种是强旱生的荒漠半灌木、灌木种。半灌木成分多为盐柴类半灌木,蒿类半灌木少见。灌木中锦鸡儿属植物最为普遍。草原化荒漠类草群中灌木层高度可达70cm,半灌木与草本层高度在20cm以下。

(八)温性荒漠类

温性荒漠类草原是在温带极端干旱与严重缺水的生境条件下,由耐旱性甚强的超旱生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为主组成的一种草原类型。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干旱地区。

温性荒漠类草原是草原中最干旱的部分,年降水量100~250mm,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西部地区年降水量只有60mm,新疆阿尔金山脚下的若羌县为16.7mm,位于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县仅3.9mm。≥10℃年积温3100~3700℃,蒸发量是降水量几十倍或更多,湿润系数<0.1,干燥度达4~16或更大,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来源基本上由地下水和大气中凝结的水汽来供应,土壤发育差,土层薄,质地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很低,优势土壤类型为灰棕色荒漠土与棕色荒漠土,还有灰钙土、荒漠灰钙土。

温性荒漠是我国草原重要组成部分。温性荒漠由于土壤基质不同,影响水分、盐分状况变化,因此可将温性荒漠相应地划分为土砾质荒漠、沙质荒漠、盐土质荒漠3个亚类。通常草质低劣,只有嫩枝可供牲畜采食,适宜放牧骆驼

温性荒漠类下分土砾质荒漠亚类、沙质荒漠亚类、盐土质荒漠亚类。

(九)高寒荒漠类

高寒荒漠类草原是在寒冷和极端干旱的高原或高山亚寒带气候条件下,由超旱生垫状半灌木、垫状或莲座状草本植物为主发育形成的草原类型,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最干旱,草群极为稀疏、低矮的草原类型。

高寒荒漠多发生在高海拔(4000m以上)的内陆高山和高原。气温极低,≥0℃年积温1000℃或稍多,冷季长,生长季极短,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日照强,风大,植物处于物理和生理干旱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特殊的荒漠类型。此类草原由于地处偏远、环境恶劣,多为野生动物栖息地。

(十)暖性草丛类

暖性草丛类草原是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或山地暖温带)、湿润、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森林植被连续受到破坏,原来的植被在短时间内不能自然恢复,而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形成的一种植被基本稳定的次生草原类型。

这里气候温暖湿润,≥10℃年积温在3400~4500℃,年降水量540~800mm,湿润系数为0.4~0.6,干燥度<1,但由于森林或灌丛被破坏,水分易于流失,土壤仍显干旱。另外,暖性草丛草原也可以出现在亚热带地区山地的中山带以上。

暖性草丛的建群种多为旱中生和中生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混生有杂类草或蒿类植物,经常有少量乔、灌木散生其中,它们是森林灌丛被破坏后的个别残留,暖性草丛草原是我国华北各省暖温带很重要的草原。

(十一)暖性灌草丛类

暖性灌草丛类草原是暖温带森林灌丛植被破坏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次生植被,草原中灌木郁闭度达到0.1~0.4,保留独立层片。暖性灌草丛类水热条件比暖性草丛类好,对森林和灌木的人为破坏比暖性草丛类轻,土层厚,富含一定量的有机质。多数封育3~5年后有可能恢复为灌木林,如果继续破坏,则成为暖性草丛,因此,其稳定性不如暖性草丛。(www.xing528.com)

暖性灌草丛类草原广泛生长发育在我国暖温带地区东南部湿润或半湿润地带和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2500m的山地垂直带,属大陆性季风型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亚热带中高山暖温带湿润气候。热量充足,温差较大,降水较集中。年平均温度在8~13℃,≥10℃年积温3200~4500℃。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平均降水量在540~800mm。该类草原的土壤以褐土、棕壤为主。

植被成分仍以多年生禾草为主,有相当多的灌木,乔木通常稀疏分散存在,少数乔木较多;郁闭度达到0.1~0.3,成为疏林灌草丛类型。草原组成植物种类比草丛相对要多些。

(十二)热性草丛类

热性草丛类是在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在森林植被连续受到破坏,连年不断的烧荒、过度放牧和水土侵蚀的情况下,或者耕地多年撂荒后,而次生形成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间混生有少量的乔木或灌木(郁闭度均在0.1以下),是植被基本稳定的草原类型。由于是在人类因素干扰下形成的,当停止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时,在较长时间内,部分该类草原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森林植被。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是该类草原是否稳定的决定因素。

由于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热量资源丰富,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14~22℃,≥10℃年积温4500~6500℃(最高可达9000℃),年降水量1000~1500mm(甚至2000mm)。干燥度<1,以0.5~1为主,相对湿度70%~80%。土壤主要为黄壤、黄棕壤、山地红壤、砖红壤等,强酸性反应。

(十三)热性灌草丛类

热性灌草丛类草原,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湿润气候条件下,由于原来的森林植被受到反复的砍伐或烧荒破坏后,形成的一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散生有少量乔木和灌木(郁闭度在0.4以下),植被相对稳定的次生草原类型。

热性灌草丛与热性草丛的成因基本相同,都是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形成的次生性类型,不如原生草原类型稳定,草原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热性灌草丛类比热性草丛类的稳定性差一些。

热性灌草丛草原在种类组成上较热性草丛类草原丰富、复杂。草丛中既有原始森林破坏后残留的高大乔木和人工种植的次生树种,其郁闭度多在0.1~0.3,又有一定数量的灌木,郁闭度在0.4以下,常常与高大禾草处在草群的上层。草本植物是构成灌草丛草原的主体,高禾草平均高度80~250cm,最高可达400cm,中禾草平均高度30~80cm,矮禾草一般在30cm以下。草群生长茂盛,总覆盖度往往达到100%,草本层覆盖度多为70%~90%。

(十四)干热稀树灌草丛类

干热稀树灌草丛类草原,是在我国热带地区和具有热带干热气候的亚热带河谷底部极端干热的气候条件下,由森林植被破坏后而次生形成的草原类型。它的群落结构近似热性疏林灌草丛,群落外貌又近似稀树草原,但从草原成因看,又不同于热性灌草丛和稀树草原。

干热稀树灌草丛是处在特殊干热生境中,年降水量大多集中于雨季,再加上土层浅薄,保水能力很差,旱季严重缺水,而且持续期较长。如我国云南的元江、澜沧江怒江,四川的金沙江、雅砻江等纵深切割的峡谷,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不易扩散,从热带吹来的季风被邻近的山脉阻挡,形成焚风(干热风),导致增温降湿,形成干热河谷的特殊生境。年降雨量约600mm,且集中在雨季,每年的旱季较长,蒸发量是降雨量的2~4倍。土壤为燥红壤,土层较薄,水土冲刷严重,干燥,肥力不高。

草原的种类组成多为喜阳耐旱的热带成分,旱季草本植物部分枯黄。孤立散生的乔木多为薄叶型,呈小乔木状或大灌木状,都是旱生阳性树种。草层高度60~80cm,覆盖度为70%~90%。乔木树种一般高3~7m,形成半球形树冠。

(十五)低地草甸类

低地草甸类草原是在土壤湿润或地下水丰富的生境条件下,由中生、湿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形成的一种隐域性草原类型。由于受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低地草甸的形成和发育一般不成地带性分布,凡能形成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水泛地、河漫滩、湖泊周围、滨海滩涂等地均有低地草甸的分布。即使在气候干旱、大气水分不足的荒漠地区,在水分条件较好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亦有低地草甸类草原的出现。

低地草甸根据着生地形和水盐状况,划分为低湿地草甸、盐化低地草甸、滩涂盐生草甸、沼泽化低地草甸4个亚类。

(十六)山地草甸类

山地草甸类草原是在山地温带气候带,大气温度和降水充沛的生境条件下,在山地垂直带上,由丰富的中生草本植物为主发育形成的一种草原类型。

山地草甸类草原形成的气候因素多系温和湿润,降水甚为充足,特别是生长季节。≥10℃的积温在1600~2200℃,常年在暖季期间的降水多达400~700mm。土壤多为山地草甸土、山地黑钙土及山地黑土,土壤质地多为中壤质,土层一般发育较为良好,层次显著,疏松湿润,富含有机质,肥力较高。

山地草甸类下分中、低山山地草甸亚类,亚高山山地草甸亚类。

(十七)高寒草甸类

高寒草甸类草原是在高原或高山亚寒带和寒带寒冷而又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耐寒(喜寒、抗寒)性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或有中生高寒灌丛参与形成的一类以矮生草本占优势的草原类型。

由寒中生草原组成的草原,年均温度一般在0℃以下,年降雨量350~550mm,土壤为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高原东南缘、帕米尔高原、祁连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西部大山的高山带。分布海拔一般在3000m以上。这类草原分布广、面积大,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17.78%,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组成成分。

主要由苔草属、嵩草属和一些小丛禾草、小杂类草植物组成,具有草层低矮,结构简单,生长密集,覆盖度大,生长季节短和生产产量低的特点。

高寒草甸类下分典型高寒草甸亚类、盐化高寒草甸亚类、沼泽化高寒草甸亚类。

(十八)沼泽类

沼泽类草原是在地表终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条件下,由多年生湿生植物为主形成的一种隐域性的草原类型。它分布的主要生境有2种:一种是平原中局部低洼地、潜水溢出带、泉水汇集处、河湖边缘;另一种是在高原和各大山地上部的宽谷底部、冰蚀台地。

沼泽类草原的分布十分广泛,不受地带性气候的限制。受生境的影响,草原植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高大的禾草、莎草及杂类草组成,以湿生植物占优势,亦有沼生植物和浮水、挺水植物。草群生长茂密,覆盖度高,多在80%~100%,禾草为主的草群高度多在100cm以上。

三、我国草地分类系统

表1-2-3 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