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与实践:信用合作的成功案例

探索与实践:信用合作的成功案例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5年,北京一家非营利组织了解到蒲韩乡村社区发展中的资金需要,提出希望与农协开展小额信贷合作,他们提供资金并负责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蒲韩乡村社区提供信贷员,负责具体的业务开展。蒲韩乡村社区组织了12位妇女积极分子作为义务信贷员,并对信贷员开展了必要的培训,从2006年正式在社区内部开始了小额信贷业务合作。然而,一开始是基于公益来发展小额信贷合作的出资方,逐利动机越来越强。

探索与实践:信用合作的成功案例

2002年,“寨子科技中心”将20户农民组织起来批量购买农资,以便享受更为优惠的价格。每户交预付款2000元,作为流动资金,批量购进化肥。结果不仅农民拿到了低于市场零售价的化肥,年底中心还给所有参加的农户返还了8%的利息。流动资金还能享受利息,出乎大家的预料,都说这利息不能要。理事长郑冰解释说,每户2000元算大家的投资,这8%就是投资分红,这样大家才算心安理得。次年,他们按需要农资采购服务的农户每亩地入股50元,一共筹集到了11万元用于采购农资的流动资金。这在当时还被认为是“非法集资”,后来他们将之解释为预付农资款,才算符合政策。

2005年,北京一家非营利组织了解到蒲韩乡村社区发展中的资金需要,提出希望与农协开展小额信贷合作,他们提供资金并负责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蒲韩乡村社区提供信贷员,负责具体的业务开展。蒲韩乡村社区组织了12位妇女积极分子作为义务信贷员,并对信贷员开展了必要的培训,从2006年正式在社区内部开始了小额信贷业务合作。两年间,业务范围从3个村扩大到蒲韩乡村社区覆盖的35个村,资金高效运转,没有出现一例坏账,还款率达到了100%。这一业绩成为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范例,令许多到访考察者和听闻者惊叹,也让出资方颇为满意。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信贷员背后的付出,社区内部成长的信贷员凭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追回债务甚至跨越省区,充分利用熟人关系网络,找到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完成外人无法达成的目标,为零坏账做出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贡献。

然而,一开始是基于公益来发展小额信贷合作的出资方,逐利动机越来越强。2009年,出资方提议正式注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投入的资金规模扩大到3000万元,并扩大放贷范围至周边多个乡镇,具体业务仍由蒲韩乡村社区的12位信贷员承担。出资方同时要求将贷款利息从原来的月息1.5%上调至1.75%(即年息从18%提高到21%),并口头承诺将来把利润的25%~30%返还给社区作为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事实上并未返还)。贷款利息上调必将带来更多的利润与盈余,一般的经营者都会乐观其成,蒲韩乡村社区对此却深感忧虑,他们认为不应将小额信贷做成高利贷,加重有资金需求农户的负担。而且,扩大放贷范围,增加了信贷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了放贷资金的坏账风险。蒲韩乡村社区的信贷业务员以前只需跑周边村庄,现在扩大到周边乡镇,她们本能地对此提出异议。而出资方对此的解决办法是改变之前的合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与12位信贷员签订劳务合同,变成纯粹的雇佣模式了。面对工作量增大的问题,出资方给出的办法是加薪,信贷员的月薪从之前的数百元增加到1200元,后来又增加到1800元。这打破了社区内部工作人员之前的收入平衡,引起了社区内部的不满。信贷员面对的客户也不一定是以前那么熟悉的人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信任就会打个折扣,坏账因此在所难免。2009—2011年这3年间,小额信贷的覆盖面超过了150个村庄,累计放款1.3亿元,确实出现了部分农户贷款逾期还不上的情况。(www.xing528.com)

除了上述利率高低、经营范围大小等差异外,社区对出资方的另一个不满,就是出资方获得了可观利润但并未对社区有任何回馈,一开始口头承诺的对当地社区进行利润返还也没有兑现。此外还有一些对农户不合理收费的做法,比如对提前还款的借款农户进行“违约金”处罚等,不仅严重挫伤农户的积极性,也改变了很多农民对资金借贷公司的看法。提前还款不仅不被鼓励,还要受到惩罚,农民禁不住会想这到底是为农服务的农民组织还是唯利是图的黑心商业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