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阶段从1992年到1997年。1992年后,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经济全面过热。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4.2%,创改革开放以来第二高纪录。1993—1994年,投资急剧膨胀(特别是全国掀起一股房地产热和开发区热,全社会固定投资同比增长较快),出现经济过热迹象,表现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的通货膨胀。1993年、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达14.1%和24.1%,出现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汲取了以前调控中“犹豫不决、贯彻不力”的教训,调控表现出雷厉风行的特点。
1993年6月,政府施行了以整顿金融秩序为重点、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紧缩型宏观调控。该阶段的宏观调控尽管初期采取较多行政手段,以治理当时混乱的金融秩序,但后期更多地运用紧缩的货币供应、利率杠杆、从紧的财政政策,以及财税体制改革等,以达到控制总需求的目的。这期间虽然也是对投资和消费实行全面紧缩,但为“适度从紧”,使GDP增长速度由1992年14.2%降到1997年的9.2%,CPI年上涨率由1994年的24.1%降到1997年的2.8%(见图15-2),成功实现了“软着陆”。(www.xing528.com)
1993年到1996年,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分税制改革、强化税收征管,控制支出总量和结构,压缩财政赤字控制债务;紧缩的货币政策——行政色彩的信贷控制、提高存贷款利率、整顿金融秩序如民间信贷。
结果:经济软着陆。本轮宏观调控开启中国政府真正意义的宏观调控,有五个方面:一是不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注重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二是注重不同政策的配合,如“双紧”;三是不实行急刹车,而是适度从紧,使经济热度缓慢下降,避免大起大落;四是做出治理通货膨胀决定后,雷厉风行贯彻实施,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五是奉行简单规则,连续多年“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