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1979年,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从而引发了财政赤字严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物价持续上涨,外贸逆差增加等问题。中央对此提出了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具体内容为:一是改革财政体制,实行“分灶吃饭”,促进各级财政收支实现收支平衡;二是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投资需求;三是控制消费需求,压缩各项开支;四是增加农业、轻工业投资,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五是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六是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平衡国际收支。通过宏观调控,基本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和信贷平衡的预期目标。但由于经济调整中紧缩的政策力度过大,经济增长率从1980年的7.8%降到1981年的5.2%。1982年,国民经济出现下滑,国家开始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放松银根,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对企业实行利改税,调动企业和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有效供给,缩小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距。从198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步回升,当年增长9.1%,增幅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1983年加快到10.9%。
第二阶段:紧缩的财政政策。从1984年后期开始,国民经济过热的迹象又逐步显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差额不断扩大,投资消费高速增长,物价总水平大幅攀升。为满足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不断扩大财政赤字,而为弥补赤字,银行超量发行货币,又加剧了物价指数上升。因此,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实行了紧缩财政、紧缩信贷的“双紧”政策。其具体内容为:一是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二是控制社会消费需求;三是紧缩中央财政开支;四是进行税利分流试点和税制改革。“双紧”的财政政策实施后,经济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物价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需求膨胀得到化解,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有所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状态有所改变。但同时,也使企业在流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产难以正常运转,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第三阶段: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种指标继续攀升,投资增长过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进一步加剧,市场物价水平迅速上升,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为了保持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党中央果断做出深化改革、加强和改革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1993年提出了加强调控的16条措施,其中财政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内容为:一是实行税利分流,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二是改革财政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1996年,国民经济较为平稳地回落到适度增长的区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形成了高增长、低膨胀的良好局面。
第四阶段:稳健的财政政策。2004年扩大内需取得显著效果后,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投资需求进一步膨胀,贷款规模偏大,电力、煤炭和运输紧张状况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农业、交通、能源等薄弱环节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业投入严重不足等新问题,结构问题依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对此,党和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财政作为重要的调控手段,顺应宏观经济形势的要求,适时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第五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海啸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经济下行压力增大。2008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将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并首次提出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会议提出2009年经济五大重点任务,包括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稳定等。2009年,中央政府用于“三农”方面的建设支出达到7253亿元,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我国政府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并不断完善与落实农业的补贴制度。(www.xing528.com)
在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上,我国从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八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自2008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年年初至11月,这一阶段是2007年双稳健宏观经济政策的继续,为了控制国内经济过快过热增长,国家采用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遭受重大的挫折,为了保增长,国家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阶段:2010年年初至12月,中国基本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继续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第四阶段:2011年年初至今,由于经济危机时采取的适度宽松政策的影响,出现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凡是存在“短板”的方面,凡是要形成战略竞争力的方面,都需要增加投入。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养老、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环保的问题和脱贫的问题,都是需要补的短板。同时,对创新、创业加强投入,配合国有企业改制改革进行新的战略安排,增加了战略性的新兴产业领域的投入。2018年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不仅在财政支出方面保持适度的增速,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以税制改革为重心,完善税收体系,减轻宏观税负,从而激发企业生产活力,增强居民购买力[6]。2019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以及上半年部分减税降费政策翘尾减收等因素影响,2019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从财政支出形势看,各领域对财政资金需求很大,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若干工程、加大基本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支持外交国防、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等,都需要予以重点保障。但2020年突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世界经济衰退。中国政府继续采取积极财政政策,持续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人民币,企业负担持续减轻。其中,重点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帮扶困难行业企业复工复产,支持稳就业、保民生。财政部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财政部表示,2020年实施的有针对性减税降费政策,叠加近年来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措施,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和生存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10万户重点税源企业销售收入税费负担率(企业缴纳的税收和社保费等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预计同比下降8%;全国新办涉税市场主体1144万户,同比增长10.1%,高于前两年水平,市场主体数量增长较快,有力支撑了保居民就业。2020年中国经济GDP增长率由第一季度负增长,很快从第二季度起,GDP增长率从负转正,是疫情中世界上唯一一个GDP增长率为正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