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线被新古典综合派改造成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后,迅速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的基石,它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比如,如果政策制定者能够容忍高通货膨胀率,他们就可以拥有低的失业率;或者他们可以通过拥有高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换言之,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反之,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减少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增加。
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可以先确定一个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政策制定者可以不用采取调节行为。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之外,则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现用图13-4来说明。
(www.xing528.com)
图13-4 菲利普斯曲线与政策运用
在图13-4中,假定当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均在4%以内时,经济社会被认为是安全的或者是可以容忍的,这时在图中就得到一个临界点,即A点,由此形成了一个四边形的区域,称其为安全区域。如果经济社会的实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组合落在该安全区域内,则决策者无须采取任何政策措施进行调节。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4%,如图13-4中的B点,这时实际通货膨胀率是5%,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决策者可以采取紧缩性的政策,以提高失业率为代价来降低通货膨胀率。从图13-4中可以看到,通过紧缩性的政策,即使把通货膨胀率从5%降到3%,这时对应的失业率从1%提高到2%,依然是在4%以内的可容忍范围内。同理,如果失业率超过4%,如图13-4中的D点,这时的失业率高达5%,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经济决策者可以采取扩张性的政策,通过刺激总需求来增加就业,以提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从图13-4中可以看到,通过扩张性的政策,即使把失业率从5%降到3%,这时对应的通货膨胀率从1%提高到2%,依然是在4%以内的可容忍范围内。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弊端,而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尽量消除它们。菲利普斯曲线所表明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二者间的替换关系,在政策含义上是:可以用失业来医治通货膨胀,也可以用通货膨胀来医治失业。这一含义不仅在学术上被认同,而且也在政策上发生作用。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遭受到严重的物价上涨,其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0%以上,当时的里根政府以10%左右的失业率来试图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