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受到了挑战。按照古典经济学理论,价格、工资等都具有伸缩性,经济活动有其内在的调节机制,经济大萧条是不可能产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萧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中,凯恩斯的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从社会总需求入手,寻找经济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因此凯恩斯的理论一开始就是从宏观经济层面上展开的。凯恩斯认为,由于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某种缺陷(如价格、工资刚性),供给并不一定就能创造需求,而总需求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决定着国民收入的波动。总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取决于三个心理因素,即“边际消费倾向”、“资本的预期收益”和“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未来预期产生悲观情绪,或者说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不正常波动,就会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
在总需求不足又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从而导致经济波动。他还认为,尽管在长期内,国民经济受价格机制的作用有回到自然水平的趋势,但这个过程是相当缓慢的,而且谈论长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长期,我们都会死去”。这样,凯恩斯提供了一个对大萧条的理论解释,也产生了以研究总需求为核心内容的宏观经济理论。(www.xing528.com)
为了论证有效需求,凯恩斯引进了许多新的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石,如乘数原理、流动性偏好、预期因素等。这样,从凯恩斯开始,宏观经济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而宏观经济问题又往往与经济政策联系在一起,因此宏观经济学比较强调理论的政策含义,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凯恩斯理论的政策含义也是十分清楚的:由于产生经济波动的原因实际上是总需求不足,因此政府通过有效地运用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能够使经济回到充分就业的自然水平,政府干预经济是必要的。这样,凯恩斯理论也就奠定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