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不可能满足人的所有欲望,就必须进行选择以满足部分欲望。那么谁在选择?选择的主体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人”。但经济学里对选择主体的“人”有专门的界定——理性人或经济人假设。理性人概念由亚当·斯密最先提出,是指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使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人不会做于己不利的事情。由于有利无利涉及价值判断问题,不同的人对利的看法不同,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例如,有的人喜欢损人利己,有的人喜欢帮助别人;有的人喜欢获得更多的金钱,有的人喜欢耗费金钱来获得更大的权利或更多的尊重。这些活动有利于自己,也可能有利于别人。即使有些活动是有利于别人而损害自己的某种利益的,也是出于某种自利的动机。在这一层面上,所有的活动都是自利的[4]。
然而,所有这些活动是否都是最大程度地有利于自己,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是否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呢?这就不一定了。最大化的实现,取决于他是否足够聪明,是否具有完全的信息。当一个人的聪明程度有限,或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够完全(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时,尽管他在主观上希望获得最大化,但实际上却可能无法实现最大化,此时获得的只能是有限的最大化。经济学把这种有限的最大化称为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由此,约束条件就成了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www.xing528.com)
在理性人假设下,经济学家可以分析经济主体或经济代理人的最优化行为。因此,好的假设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化,更有利于我们的分析。假若人不是理性的,那么人的行为逻辑是什么呢?结果可能使分析具有了无限的可能性。显然,目前经济学还不能没有任何假设地处理这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情况[5]。因此,我们在学习经济学思维时会发现,无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还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等,许多经济理论都会有一些约束条件,都是在一定的约束前提条件下来研究最大化问题。比如市场的需求方消费者,在花钱购买商品时,追求所买商品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消费者作为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但通常假设是在消费者收入和所购买的商品价格都既定的假设条件下实现的;产品的供给方生产者,在生产和售卖商品时追求利润最大化,但通常是假定生产者在技术水平不变或商品价格既定等前提条件下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都是在一定的假设约束前提下,进行经济逻辑推理,从而得出相应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学理论学习中,会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