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威海市发展节水农业,防范水灾风险

威海市发展节水农业,防范水灾风险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威海市一直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农村小康的突破口,列入全市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市、县两级都出台了奖励补助政策,对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实行现金直补,并把发展农业节水情况列入对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多年来,威海市成功抵御了局部发生的洪涝灾害,没有出现垮坝决堤事故。威海市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遭受风暴潮灾害的几率很高。

威海市发展节水农业,防范水灾风险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境内无大江大河,境外无客水入境,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为解决水资源的“瓶颈”制约,“十五”以来,威海市把水利提到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来对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大投入、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水利发展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水利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是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供水保障能力跨上新台阶。按照“拦、挖、调、蓄、引”相结合的方针,近几年来,特别是1998~2001年连续三年大旱以来,威海市先后筹资7.2亿元,建设了所前泊水库供水改造工程、西母诸河截流工程、坤龙水库调水工程、南圈水库调水工程、石家河截流引水工程、中水回用工程、华能电厂海水淡化工程等一批骨干供水工程,对黄垒河、乳山河、沽河等境内较大河流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治理与开发,对八河、龙角山、所前泊等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和扩建,开工项目之多、投资数额之大,是威海市历史上少有的。这些工程大多已经建成发挥效益,年可增加供水量1亿多立方米,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目前,正在加快建设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这些工程全部建成后,全市基本形成水系互通、城乡一体的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实现黄河水、长江水、当地水的联合调度,构筑比较发达的区域水网,极大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

二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初步实现农业灌溉节水化。威海市一直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农村小康的突破口,列入全市农村工作的“一号工程”来抓。市、县两级都出台了奖励补助政策,对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实行现金直补,并把发展农业节水情况列入对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8.6亿元,建设了全国第一个百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累计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15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0%,农业灌溉初步实现了节水化。这些节水工程年可节水1.6亿m3,增产粮油果菜20%以上,改善和扩大灌溉面积80万亩,提供城镇用水6000万m3,增加效益约2亿元。2003年,被列入国家“863”重点科技产业项目的《华东北部半湿润偏旱井渠结合灌渠节水农业综合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项目又落户威海市,该项目将重点解决沿海经济发达缺水区存在的节水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北方井渠结合灌溉类型区节水农业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目前,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是全面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标准有了新提高。威海市现有的水利工程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老化失修严重,病险隐患增多,防洪、蓄水能力下降,效益难以充分发挥。近几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组织实施了八河水库扩建工程、龙角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所前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500余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其他除险工程,工程防洪兴利能力显著提高。从2003年起,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对全市97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目前已全部治理完成,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多年来,威海市成功抵御了局部发生的洪涝灾害,没有出现垮坝决堤事故。(www.xing528.com)

四是大力建设村镇供水工程,农村饮水条件有了根本改善。威海市一直把发展镇村供水和解决历史性缺水问题,当作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政府联系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小康镇、小康村的“致富工程”,与各市区签订了《威海市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责任书》,全面启动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截至2006年底,威海市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3%,提前一年完成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并通过省政府组织的验收。市、县、镇、村四级供水工程体系初步建立健全。

五是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努力构筑完善的防风暴潮体系。威海市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遭受风暴潮灾害的几率很高。近几年来,市水利局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新建了80多公里沿海防潮堤,既起到了抵御风暴潮灾害的屏障作用,又成为美化城市环境的一道风景线。

六是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人水和谐的局面初步形成。按照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的方法,实行争取国债资金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以及拍卖使用权等社会筹资渠道,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对100多条小流域进行了治理开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措施配置合理、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开发体系,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城市市区地下水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地下水及海水入侵动态监测体系,地下水开采秩序得到规范,重点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