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行“九审四看一佐证”工作法,筑牢防贫减贫预警机制。以村组为单元,对贫困户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两错一漏”大排查、大整改,由驻村工作组、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地毯式走访、拉网式排查,同时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等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群体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围绕“九审四看一佐证”,实行“一户一策”,做到有错必纠、应纳尽纳。
创新“九丰农业+”模式,推动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在资金保障上,万山区财政为各乡(镇、街道)设立不少于500万元、每个贫困村至少100万元大棚蔬菜发展基金,财政资金投入全部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确保群众受益。在技术保障上,以人均年薪20万元,从九丰农业公司聘请9名技术骨干担任乡(镇、街道)科技副乡(镇)长(主任),重点负责标准化大棚蔬菜种植、推广、培训的技术保障。农民培训上,在九丰农业博览园建立远程技术培训基地,每月有序组织大棚基地人员、种植能手、农户等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引导有志农民到园区带薪就业操练,2019年至2020年共开展培训150场次,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在产销对接上,成立翠丰农业公司蔬菜销售集团,与各乡(镇、街道)签订销售协议,按品种、品质和市场价格进行兜底回收,统一销售,推动批发、销售、物流一体化,打造万山蔬菜“翠绿”品牌。累计建成标准化大棚蔬菜基地79个,建设规模达2万余亩,年产量3万多吨,实现人均增收每年3000元以上,形成“乡乡有大棚园区、村村发展蔬菜产业、贫困户户户建立利益联结”新格局。
创新“622”扶贫模式,打造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样板。万山区以敖寨乡中华山村为试点,把扶贫资金量化为贫困户股金发展食用菌,将所得利润的60%用于贫困户、20%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20%用于管理人员奖励,实现户均分红2500元。
创新建立跨区域利益联结,以大企业引领大脱贫。从市级脱贫攻坚融资基金中安排1.8亿元作为贫困户股金注入朱砂古镇、彩虹海等6家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贫困户”机制,每年按照入股资金的8%提取投资收益,其中4%用于入股企业的贫困户分红,实行一年一结算,一直延续到2022年,带动4500名贫困群众人均分红1600元以上,让大山里的贫困群众享受到稳定股金收入。(www.xing528.com)
创新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迁群众高质量搬迁入住。坚持以“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就业、最好的服务、最好的保障”为标准,在完成区内1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基础上,承接全市其他县4万人跨区域搬迁。在管理上,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创新推行联合办公、公共服务、均衡教育、就业保障、基层党建“五进社区”机制,为搬迁点配置休闲广场、篮球场、乡愁馆、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医务室等设施,建成学校14所。在就业服务上,设立9个就业服务中心,以旅游服务、家政服务、民族特色手工、电子商务等为重点,实施全员专业化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发展产业、推荐就业、家政服务、公益性岗位多措并举,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就业一人的目标。在社区治理上,3000人以上安置点均配备社区警务室、群团之家联络站、妇女之家联络站等,在旺家花园率先实施“雪亮工程”和“天网工程”,实现网格化管理和小区“零发案”。在基层党建上,各安置点均设立社区和党组织,配备社区“两委”班子成员57人,形成街道干部与社区群众齐抓共管的格局。
创新兴建“扶贫微工厂”,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因地制宜兴办“扶贫微工厂”,充分利用安置点空置房屋、闲置土地,建成“微工厂产业园”,确保有劳动力搬迁家庭每户至少1人就近就业,人均工资2000元至5000元,让搬迁群众既有稳定收入,又照顾了家庭。
创新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以产业共建推动扶贫协作结硕果。把产业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抓手,引进苏高新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铜仁·苏州大厦”。引进苏高新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建设牙溪生态农场,2020年7月正式开园。2019年,累计销售农特产品5600余万元,带动4100余名贫困人口增收。完成财政帮扶资金约1.39亿元,社会帮扶资金1883.02万元,帮助区内外3.7万余名贫困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17个部门、11个乡(镇、街道)、36所学校、13家医疗卫生机构、40个村(社区)与苏州高新区结对共建全覆盖,550户脱贫贫困户与苏州高新区部门、企业等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采取产教融合“2+1”人才培养模式,促成苏州雷允上、胜利精密等企业与贵州健康职业学院、铜仁市交通学校合作,对贫困学生倾斜,开办中药学、机电技术、轨道交通等7个专业23个订单班,招收324名贫困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