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护底线,建设美丽家园。

守护底线,建设美丽家园。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过度开垦,村里的森林覆盖率仅有5%,生态环境恶劣成了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巧做“林文章”,念好“山字经”,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毕节市委领导指出,毕节试验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厘清理顺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力以赴建设“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高地,大力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守护底线,建设美丽家园。

站在赫章县海雀村观景台远眺,满眼是一望无际的绿色。30多年的沧桑巨变,见证了海雀村“种下青山金山”的生动实践。

1985年,一份内参惊动了中南海。

“4口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海雀村“苦甲天下”的现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

“!!!”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批示要求:“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扫一扫,看报道
“林海‘愚公’文朝荣:战天斗地带来‘林茂粮丰’”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天边边。”20世纪80年代,海雀村民开荒种地,粮地遍布山上山下,但依旧食不果腹。究其原因,过度开垦,村里的森林覆盖率仅有5%,生态环境恶劣成了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

毕节山高坡陡,相当多的耕地土层只有30厘米左右,且被嶙峋乱石分割得零零碎碎。198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区发生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2.69%,年水土流失量达9165.3万吨——相当于年流失30多万亩耕地的活土层。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开启了一场向贫困宣战的伟大试验。

时任海雀村的村支书文朝荣,面对光秃秃的荒山,村民饱受风沙肆虐的现实,毅然决定:“种树!”

“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种树?”老百姓们饿着肚子上山种树,想不明白这个理儿。老支书却想得长远,找苗木、挖树坑,做通思想工作,带领村民上山种树,饿了吃点洋芋,困了睡在山上。(www.xing528.com)

三十多年如一日,海雀村干部群众一心种树,山坡上栽上了华山松、马尾松,海雀村退耕还林,林地面积达14900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77.21%,既护住了这片林,也护出了“绿色银行”。

如今,海雀村探索把万亩林海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因地制宜探寻适合本地的产业。服饰加工厂、特色农作物种植等发展方兴未艾,100个食用菌种植大棚、225亩中药材、20万羽蛋鸡养殖场逐渐成形;每年松果成熟时,村民还可以依靠松果采摘,额外增加5000元左右的收入。

“现在的海雀,树下种药材,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产业,靠山吃山,吃出成果,老百姓算是真正感受到了。”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正友说,从“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海雀人将绿水青山变成了战胜贫困的“金山银山”,全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了2020年初的16200元。

眺望着这片林海,文正友还有更多打算,乡村人居环境要整治,村民的素质还需要再提高,生态旅游要发展起来。“乡村振兴路上,海雀村不能掉队。”

海雀村华丽转身,“试验”转化为“经验”。

青山变金山,不仅在于实践本身,更在于人的思维转变上。

巧做“林文章”,念好“山字经”,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从“五子登科”走来的毕节,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用经济建设促生态保护,扭转了“生态恶化、人民贫困”的被动局面。

“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融合,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态福利。”毕节市委领导指出,毕节试验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厘清理顺生态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力以赴建设“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高地,大力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一个“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大地常绿”的毕节,未来可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