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绿色发展理念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开启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一页,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到可以自觉地对象化自然界的时代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可以消除人与自然对立冲突之时的产物,它是人类生态文文明建设的指路明灯,使人类历史步入了崭新的篇章。当然,人类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初期,并不是一下子就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是需要一个历史才能够完成的;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为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全过程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符合实际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绿色发展理念是即管现在,又管长远的真理,它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与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为弥合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变换裂缝,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转变自然的异化现象,合理建构生态文明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认为,消除自然、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异化只有走向共产主义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消除人的异化、社会的异化,以及作为它们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异化。马克思认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是消除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本途径,但这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社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了物质变换裂缝,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变换裂缝产生的自然原因仍然存在。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具有自发性,是一个必然王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不断地认识它,把握其演变规律,顺其自然而为之,减少不当的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及对人自身的伤害。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短期、局部利益与全局、长远利益存在矛盾,物质变换裂缝依然存在[35]。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生态解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发展。传统的工业化与现代化道路,把人当作纯粹的主体,把自然当作纯粹的客体,把生产力看成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自然成了人类奴役的对象,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导致了土地的贫瘠、沙漠化,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大量动植物物种的灭绝,人类遭受了大自然无情报复。绿色发展理念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该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奴役关系,应该是双向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互补和共同繁荣兴旺关系,是平等的关系[36]。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有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绿色发展理念使得我们站在人类历史发展大趋势的高度、展望历史唯物主义所描绘的人类无限发展的美好未来,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到了生态解放的、消除人与自然异化的、消除物质变换裂缝的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是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兴旺的关系,是生态解放下的平等共生的关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第19页。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 http://www.mep.gov.cn/ww.mep.gov.cn/。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第32—33页。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 http://www.mep.gov.cn/ww.mep.gov.cn/。
[3]同上。
[4]中国产业洞察网:《2015—2020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http://www.51report.com/research/3052276.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第56页。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 http://www.mep.gov.cn/ww.mep.gov.cn/。
[6]同上。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210页。
[8]张绍良、朱立军、侯湖平、安艳玲:《“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矿山生态修复》,《环境保护》2014年Z1期。
[9]曹世雄:《生态修复项目对自然与社会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11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第7—61页。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 http://www.mep.gov.cn/ww.mep.gov.cn/。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0页。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5—86页。
[14]同上书,第98页。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第7—61页。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 http://www.mep.gov.cn/ww.mep.gov.cn/。
[16]聂洪光:《生态创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17]同上。(www.xing528.com)
[18]National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 Laboratory.Life Cycle Assess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2006.
[19]周仲凡:《产品的生命周期设计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7页。
[20]Weber M,Hemmelskamp J.Toward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ystems.Berlin:Springer,2005:57-80.
[21]Huber J.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TEIs)in Chain Analytical and Life-cycle-analytical Perspective.Th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8,16(18):1980-1986.
[22]Chertow M R.“Uncovering”Industrial Symbiosi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2007,11:11-30.
[23]聂洪光:《生态创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24]张韵、钟书华:《基于产业链的生态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5期。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27]胡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981页。
[28]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9—200页。
[29]参考了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胡绳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31]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42页。
[32]胡绳:《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3页。
[33]“人化的自然界”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术语,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影响、改变的对象世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34]学习中国:《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2015年11月3日,共产党员网,http://news.12371.cn/2015/11/03/ARTI1446505051604986.shtml。
[35]王西华:《生态文明与自然解放》,《岭南学刊》2010年第1期。
[36]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