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结构的解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动了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网络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在发达国家兴起并发展[95]。尽管网络组织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组织结构逐渐超越了简单网络组织的范畴,组织结构的立体多核网络模型MMKN[96]产生了,立体多核网络模型MMKN对人类社会现实世界中一切组织中的具有共性的成分进行抽象描述,通过找出网络中的“核心要素”并依据其固有特性来把握组织行为的基本走向。通过网络功能起不同重要作用的动态节点,借助其相互作用关系构成多个层级的立体空间网络。将任意系统或组织抽象为网络(节点表示元素或成员,边表示元素或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时,如果该网络满足下面四个假设,则该网络为立体多核网络[97]。任何经济的建设都离不开由人构成的组织,绿色经济建设同样依赖人类最新的组织结构来展开。当今时代,立体多核组织结构借助互联网技术,整合传统的组织结构于一个有效的系统之中,它集中体现了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组织性能的提升,是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网络型结构是人们当前探讨的网络型组织、自设计组织、基于信息组织、群体型组织和后工业化组织的一个统称[98]。网络组织系统依据其子系统以及子系统内部诸要素所具有的不同功能结构,以及依赖结点的数量、性质、联系关系、联系方式、网络组织环境及相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等诸多因素,可以将网络组织的典型模式分类如下[99]:①企业内部网络组织。跨国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是最典型的企业内网络组织[100]。②联盟型网络组织。这种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构成,他们为达到共同使用资源、共同分享市场等共同战略目标,以契约或股权等方式作为连接纽带,构造共担风险、优势互补的网络组织[101]。③虚拟组织。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组织的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人机互动的一体化组织形式。其特征以现代信息存储技术、智能产品、通信技术为依托,实现并超越传统组织结构的职能与目标。在形式上,超越了地理空间的局限,也规避了时间的限制。组织成员通过共同价值观以及高度自律行为模式实现共同目标[102]。④中小企业网络组织。指很多处在同一供应链中,有相互联系但又各自相互独立的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在生产经营上的特定需要,建立信任关系,借助承诺或契约而确定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⑤WEB公司型网络组织。指利用互联网络与先进的数字化传媒技术、把商业活动中各种行为主体关联起来,借助电子商务的形式衔接于一个共同结点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是互联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的一种崭新模式,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表现[103]。⑥立体多核网络组织结构。指依赖互联网技术,融合矩阵制和M型组织结构的优点,依托互联网平台,构造组织内外环境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网络组织结构。
2.与绿色经济建设的关联
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104]。互联网的有效连接,使得各种网络结构具备了有效性,能够基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并发挥其功能。
绿色经济建设不能脱离基于人的有效的网络结构,支撑绿色经济建设的网络(如图3-6所示)包括:社会文化网络、教育网络、知识网络、信息网络、人力资本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组织网络、自然资本网络、自然环境网络、物流网络、物联网络。网络结构与绿色经济的关联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绿色经济不可能离开由人构成的网络结构而得以建立,而由人构成的网络结构又是绿色经济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信息前提、组织保证。
图3-6 绿色经济的支撑网络
资料来源:陈岗、刘会齐:《基于网络发展的绿色经济建设》,《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6期。
社会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可传承的精神财富与精神活动的总和。人类的社会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存在方式,它一方面是文化创造,另一方面是文化传承,两者缺一不可。在绿色经济建设过程中,人类必须创造绿色经济的文化,让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的精神世界里都有绿色经济的理念,并广泛传播、世代传承。社会文化网络遍及范围从文化创造到文化传承,可以跨过时空,借助各种媒介广泛传递绿色经济理念,是绿色经济建设得以有效运行的精神保障。
教育网络不仅可以促进社会文化中绿色经济理念的形成,更能促进其在人类社会广泛普及。有关绿色经济的教育网络涵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两部分内容,涉及学前儿童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是绿色经济被人类接受的重要保证,教育网络则是绿色经济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
知识网络是人类知识创造的模式,它使得当代人可以基于先前人的知识成果进行创新。有关绿色经济的普及与传承离不开绿色经济知识的丰富与创新,绿色经济知识管理有赖于相关的知识网络的建立与发展。绿色经济的建设必须有相关的信息传递,信息网络的完善就势在必行。信息网络是人类社会信息产生、传递、甄别、筛选、接受等环节构成的信息传播网络的总和,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广度越来越大。
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接受教育、培训、实践经验、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技能与知识的积累所创造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总和。绿色经济的建设需要全人类进行人力资本的培育,需要基于社会文化网络、教育网络、知识网络与信息网络,打造人力资本网络。基于人力资本网络可以为人类社会培育出绿色经济建设所急需的人力资源,而这种人力资源在全人类社会实现最优配置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网络。
组织网络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架构起来的网络总和,它囊括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的网络架构。自然资本是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财富,例如金属矿产、能源、农业耕地、森林、草原、湿地等。把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各种财富用网络连接起来,就构成了自然资本网络,这是绿色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最优配置自然资源的前提保障。人类不仅要构建自然资本的网络,还需要对自然资本之外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优化,因此需要建设自然环境网络。
物联网络是人类社会物质产品基于信息化而实现动态监控的流通网络,它要求物流环节实现低碳环保的绿色物流模式。物联网络把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连接起来,构造即时监控系统,为绿色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信息等支撑。物联网络连接了自然资本、自然环境与人类产品,构成动态即时监控体系。
历史逻辑网络规范了绿色经济的历史性,当代的绿色经济只能基于当代人、当代科技,只能基于当代的社会构成,不能企图跨越时代的局限而建设绿色经济;历史逻辑网络要求绿色经济的网络沿着历史的逻辑前行,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3.互联网络对绿色经济发展推动分析
我们今天处在互联网络时代。互联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而狭义的互联网络则专指计算机互联网络。我们所说的互联网络并不局限于计算机网络,它是一切基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网络总和。互联网络对绿色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互联网络为绿色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持。
从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史上看,信息的传递速度曾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由于早前信息传递工具的落后,从根本上限制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当代信息传递速度已经成为次要的因素,而信息的大容量传输却成了信息传递的焦点,当代互联网络逐步改善信息传递的流量,并在信息传递的最大可能性上支持着绿色经济的建设。
如图3-7所示,在绿色经济建设过程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组织、国家绿色经济建设中心、国家绿色经济研发中心、国内绿色经济促进非政府组织、生态文明发展研究机构、地区性绿色经济建设机构、地区性绿色经济研发机构等基于互联网,实现了及时的信息传递,并在有效协议框架下实现信息共享。这种基于互联网络的信息交流系统,从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与开发、资源协调、建设规划、具体实施等多个方面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建设。
图3-7 基于互联网络的绿色经济建设信息传递
资料来源:陈岗、刘会齐:《基于网络发展的绿色经济建设》,《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6期。
(2)互联网络支撑政府推动绿色经济建设。
绿化经济不仅会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自然资本方面的增长,而且也会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包括人均生产总值的增加;绿色经济认可自然资本的价值并对自然资本投资;在向绿色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新的就业机会将会不断涌现,最终超过从“褐色经济”中失去的工作岗位数量;绿色经济有助于减少贫困;在将政府投资和支出优先投入到可刺激经济部门的绿色转型领域方面,人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绿色经济转型所需的融资规模是巨大的,但其数额小于全球年度投资额;迈向绿色经济的步伐正在以前所未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预计将产生的增长和就业至少相当于常规情景下的发展,甚至超过常规情景,中长期的经济表现更是如此,同时可明显地带来更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105]。可见绿色经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本增益、全球经济增长、摆脱贫困、扩大就业、价值理念转变等诸多要素统一起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构筑宏伟蓝图,联合国与各国政府需要借助互联网络的支撑来完成绿色经济建设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绿色经济建设中各国政府的作用已经不能只作经济发展的监督者、管理员,而必须成为绿色经济建设的参与者,当然这种参与并不是否定市场经济的地位,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进行的经济调控,是有效的、及时的、动态的政府规制。
(3)互联网络支撑绿色经济建设组织创新所需知识。
互联网络能够把人类集体创造力加以快速聚合和发挥,知识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也意味着知识折旧速度加快。在绿色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借助于新知识来促进绿色经济建设的水平提升,因此,对于从事绿色经济建设的各种组织来讲,知识创新就势在必行,特别是有关绿色经济的研发机构,必须实现针对绿色经济建设的有效的知识管理。
图3-8 从资料到绿色经济知识的知识管理过程
资料来源:陈岗、刘会齐:《基于网络发展的绿色经济建设》,《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6期。
如图3-8所示,绿色经济建设组织通过互联网络获取资料,经过有效的知识管理把资料提升为资讯,进一步把资讯开拓为新知识,并把新知识转化为绿色经济建设的智慧。绿色经济知识即是将信息和数据作有用的推理,以便能积极地提高绩效,解决问题,制定决策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能等的总和。知识管理与绿色经济知识创造必须基于互联网络才能获得有效的资料,互联网络是知识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绿色经济知识管理中的资料(data)是与绿色经济组织相关基本数据、图表、文字材料等,它是与绿色经济组织相关的客观事实和对象的记录。材料可以来源于数学计算的结果、实验数据、互联网搜索到的文字与数据、杂志发表的科研成果、各种网站提供的资料、图书馆收藏的著作等。借助互联网络,绿色经济组织可建立有效的知识管理的路径,资料被甄别与筛选,并从资料中选出有价值的信息(information)。这个过程是基于绿色经济组织现有的组织能力来完成的,是一个不断进行的日常程序,随着组织能力的提升,甄别与筛选的能力也会提升。信息(information)是经过绿色经济组织相关人员处理过的数据,对绿色经济建设组织具有价值但尚无具体指导意义。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只是阶段性的存在方式,之后基于现有组织能力所操控的知识管理路径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与有机化,这样提升了信息的生机与活力,就转化为绿色经济知识(knowledge)。在知识管理中,绿色经济知识来自整合的信息,它是具有行动效力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方式,是能够立刻运用的一些模式、法则与程序。在现有组织能力再次作用下,知识管理路径把绿色经济知识进一步升华,使绿色经济知识成为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绿色经济知识就是智慧(wisdom)。智慧一旦形成就会注入组织的机体之中,并与原来的组织能力进行整合,提升了组织能力。
(4)物联网对绿色经济建设的作用分析。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人们即便远隔千里,也能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流,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世界已经成为小小的地球村。物联网技术借助信息传感设备,将生产设备、交通设施、家居装饰、消费产品、自然资本、自然环境等连接到互联网,从而完成智能化识别的管理技术,物联网将客观存在的实体性物质世界与客观存在的电子逻辑的互联网整合成统一的、有机的网络体系,它是一种不断发展、日益完善并迅速普及的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遍及智能交通、环境管理、政府行政、公共安全、消防、家居生活、医疗护理、个人健康、产业监测等诸多领域。在绿色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物联网势必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通过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以推动绿色经济建设。按照当前的技术水平,物联网的应用于绿色经济建设相关领域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城市等。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领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各类识别终端具有敏锐环境感知能力、基于云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信息传输方式等不断融入工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进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原材料的消耗、改善产品品质,将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提升到智能工业生产模式的新阶段。智能农业生产通过持续监控温室内温度、湿度,持续获得光照、叶面湿度、露点温度、泥土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指标,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仪器设备以实现动态调节。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公路沿线与公交站点设置电子标签、识别系统与传感器,对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即时监控,实现交通调度信息数据的即时、动态发布。智能物流把电子金融、电子商务、最优仓储、物流载体、海关保税等功能整合成为一体化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智能城市产品包括对整个城市进行统一动态监控与对城市的数字化动态管理。基于宽带互联网的即时远程监控来实现各种管理职能,将分布在各处众多的信息采集点进行联网,实现对城市运转整个过程的统一监控、信息存储、协调管理,为城市各行各业提供其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动态的、即时更新的、可查阅历史数据的、包括各个领域的高效的管理工具。物联网的运用将带动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在绿色经济建设的背景下走出当前困境。
物联网的环境监控功能为绿色经济建设提供技术保障。结合环境监控的实践,对物联网最简单的描述应当是: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106]。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联网:首先,物联网就是通过各种传感器直接把人化的自然界有效联系起来,从人化的自然界各个角落、各个环节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借助互联网技术与相关人员实现共享;其次,传感器不仅包括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仪、GPS等物理传感器范围内,而且还包括化学的、生物的、微生物的、纳米技术的各种传感器,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后还可能出现原子级别等未知的新型传感器,凡是能够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并传送出有关数据的工具都可以视为传感器,这样物联网在绿色经济建设过程中具有了无限的发展空间。物联网同样会对环境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改进现有节能减排的技术、改善环保设备的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活动进行全过程控制,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信息保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将消费者的物耗信息与能耗信息以具体量化的方式及时反馈给消费者,促使他们选择绿色消费模式、改善生活消费方式,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在物联网的普及的情况下环境监控可以实现持续改善,环境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可以准确、及时、全面掌握环境状况,在物联网提供信息的协助下环境管理势必更加有效,实现了由对环境污染的事后监管转向为事前预防,从而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将环境自动监控系统获得的环境状况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保障公民具有环境知情权,号召公民积极参与环保;预防和有效、及时处置有环境危害的突发事件,保障环境安全;拉动与环境保护、绿色经济相关的物联网产业获得迅速发展。可以说物联网解决了绿色经济建设的技术难题,通过有效的环境监控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环境数据,为环境管理的开展与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物联网技术促生新兴战略性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建设。把网络技术运用在人化的自然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物联网,如把感应器装备嵌入到地壳、大坝、交通运输网、输油管网、水体网、电网等客观存在的事物中,然后将物联网与互联网整合于一体,实现人类社会与客观物质世界的有机整合。超级计算机群对整合网的人、财、物实施实时动态管理控制,以动态最优方式管理人类的生产生活,最大限度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进步的具体体现。根据可耗竭资源存储与开发现状以及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预测,我国可耗竭资源短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可耗竭资源危机逐渐明晰。与此同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与必经之路。应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物物相连,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规划利用,可以缓解可耗竭资源的稀缺,并逐渐转向依赖可再生资源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当前需要实现产业发展的绿色经济模式转型。基于物联网的战略新兴产业与绿色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新型产业的发展将提升绿色经济建设的水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实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全部地球村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
【注释】
[1]薛维忠:《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第2期。
[2]顾仲阳:《人民日报经济茶座:饭碗主装中国粮》,《人民日报》2013年12月30日。
[3]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4]严法善、刘会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利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5]唐茂刚、王克强、刘红梅:《土地生态价值与居民收入的关系研究——基于引入土地资本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经济评论》2015年第5期。
[6]同上。
[7]陈二厚、董峻、王宇、刘羊旸:《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人民日报》2015年3月10日。
[8]严法善、刘会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利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9]同上。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0页。
[11]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页。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页。
[13]严法善、刘会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利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14]高慧、胡山鹰、陈定江:《生态经济功能区划开阳案例》,《生态经济》2008年第3期。
[15]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6页。
[16]薛维忠:《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第2期。
[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
[18]朱铁臻:《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4月19日。
[19]孟赤兵、芶在坪:《循环经济要览》,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20]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1]孟赤兵、芶在坪:《循环经济要览》,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22]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1—240页。
[23]刘会齐:《科学发展观指导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2008年第10期。
[2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7页。
[25]同上书,第126页。
[26]孙根年、康国栋:《可持续理念下新资源观与资源产业开发》,《生态经济》2007年第11期。
[2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
[28]同上书,第68页。
[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74页。
[30]同上书,第209、85页。
[31]同上书,第85—86页。
[3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47页。
[34]同上书,第255页。
[35]“人化的自然界”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术语,指由人的本质力量所影响、改变的对象世界;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6页。
[3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页。
[37]同上书,第426页。(www.xing528.com)
[3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页。
[39]同上书,第120页。
[40]同上书,第325页。
[4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6页。
[4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4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
[44]同上书,第163页。
[4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1—212页。
[4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4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31页。
[4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49]同上书,第131页。
[50]同上书,第335—336页。
[51]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5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54]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的混乱度是不可逆地在增加。太阳发出光和热的同时也在逐渐消耗自己的生命,这个过程就是“熵”增加的过程,人类就是依靠太阳的能量来维持文明的发展,因此人类的文明是建立在宇宙整体“熵”增加过程中。
[5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5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14页。
[57]尹希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9期。
[58]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8期。
[5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谢倩漪:《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
[60]程恩富、王朝科:《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分析》,《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
[61]夏宁、夏锋:《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战略——对在海南率先建立全国第一个环保特区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0期。
[62]于津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路径探究》,《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7期。
[63]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64]杨子晖:《“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的非线性研究:基于发展中国家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世界经济》2010年第10期。
[65]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4期。
[66]姚昕、刘希颖:《基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碳税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6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
[68]同上书,第11页。
[69]陈岗、刘会齐、张广存:《基于科学发展的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经济》2012年第4期。
[70]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187页。
[71]Hanifan,L.J.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16,67:130-138.
[72]Durlauf,S.,Fafchamps,M.Empirical Studies of Social Capital:A Critical Survey.University of Wisconsin,2003.
[73]陈岗、刘会齐、张广存:《基于科学发展的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经济》2012年第4期。
[7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90页。
[75]同上书,第116页。
[76]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US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5.
[77]Keynes,J.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and Money.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6.
[78]Stigler,G.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1,2:3-21.
[79]陈岗、刘会齐、张广存:《基于科学发展的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经济》2012年第4期。
[80]IPCC.Summary Report of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2005,http://www.ipcc.ch/activity/ccsspm.pdf.
[81]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10——新科学和我们变化中的环境进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2]Massimo T.,Brent S.,Valentina B.Forestry and the Carbon Market Response to Stabilize Climate.Energy Policy,2007,35:5346-5353.
[83]Montgomery,R.D.Why We Need Another Agricultural Revolution.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84]Lovelock,J.E.and Rapley,C.G.Ocean Pipes Could Help the Earth to Cure Itself.Nature,2007,449:403.
[85]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年鉴2010——新科学和我们变化中的环境进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6]薛维忠:《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分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第2期。
[87]联合国环境署:《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面向决策者的综合报告》2011年,第1—2页。
[88]McKinsey&Company.Charting Our Water Future:Economic Frameworks to Inform Decision Making,2009:4.
[89]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9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
[91]杨志、张洪国:《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之辨析》,《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9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页。
[93]Matthew O.Jackson,Asher Wolinsky.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6,71:44-74.
[94]陈岗、刘会齐:《基于网络发展的绿色经济建设》,《生产力研究》2012年第6期。
[95]刘会齐、侯洪亮:《网络组织中的外包策略与企业核心能力构建》,《开发研究》2011年第1期。
[96]席酉民、唐方成:《组织的立体多核网络模型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97]李鹏翔、席酉民、张萌物:《组织结构的立体多核网络模型》,《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第5期。
[98]胡晓鹏:《网络型组织结构与模块化创新》,《财经科学》2007年第4期。
[99]刘会齐、胡建绩:《企业组织智商新探》,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66页。
[100]周应堂、狄小丽:《网络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分析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101]陈立敏、谭力文:《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变化和新型竞争战略》,《经济管理》2002年第6期。
[102]王丰、汪勇、陶宽:《网络组织:21世纪的新型组织结构模式》,《当代财经》2006年第5期。
[103]周应堂、狄小丽:《网络组织结构与企业竞争力分析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10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7页。
[10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迈向绿色经济:通向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面向政策制定者的综合报告》2011年,第1—2页。
[106]杨子江:《物联网:提升环境监控能力的抓手》,《环境保护》2010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