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型经济的转型策略与投资机制优化

资源型经济的转型策略与投资机制优化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型产品低水平重复扩张和无序竞争,必将使内蒙古更深地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必然会又一次地遭遇到价格波动、经济波动、发展滞胀等矛盾和难题。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可以分成三种方式,即多种经营、纵向一体化和转产发展。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

资源型经济的转型策略与投资机制优化

1.基于资源财富投资矫正机制,实行煤炭资源优势拓展策略

矿产资源优势是内蒙古最为突出的比较优势,是工业化资本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区域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石。资源型经济的形成机制已经揭示,煤炭资源优势的发挥,绝不是盲目地增加煤炭产量,无序地扩张资源型产业的规模。资源型产品低水平重复扩张和无序竞争,必将使内蒙古更深地陷入资源优势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必然会又一次地遭遇到价格波动、经济波动、发展滞胀等矛盾和难题。资源优势的发挥,不仅是做好资源本身的文章,而是要依托资源的基础性优势,推动基于资源财富的投资矫正机制的建立。

基于煤炭资源优势的投资矫正机制主要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实行煤炭、焦炭以及其他资源型产品的产能控制。严格限制主要产煤市县的煤焦生产增长势头,严格限制大企业通过新开矿井增加生产规模,下力气淘汰浪费资源、缺乏生产安全保障的小煤矿,防止煤炭产量的过快、过多增长。通过资源型产业的升级优化和改造提升,巩固和增强煤炭生产优势。

整合煤炭资源,增强资源产业的市场优势。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大型煤矿矿井。推进大型煤炭集团的发展壮大。建设三大煤炭基地,整顿焦炭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市场秩序,提升煤炭、焦炭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话语权

实行煤炭资源的捆绑式开发,提升资源综合效益。严格限制新上单纯的煤炭开发项目,按照煤—电—冶—建、煤—焦—化等产业链群的发展要求,促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煤炭产业链群的综合优势。

引进战略投资主体,进一步开放煤炭资源开发市场。通过战略合作、相互参股、价格捆绑、长期贸易等形式,与国内外能源巨头合作开发煤炭资源及相关产业,防范煤炭价格异动,降低资源开发风险,保障煤炭开发权益,拓展资源开发优势。

重视煤炭开采利用技术的创新,开拓煤炭技术服务新领域。大力开发煤炭开采、清洁高效利用、加工转化、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使煤炭资源优势向技术领域扩展,形成煤炭技术和煤炭技术服务的新优势。

2.基于产业升级优化机制,实行“企业—园区—产业”互动发展策略

资源型产业的转型发展,涉及多个层面,不同层面应当采取不同的转型策略,形成多层互动发展的态势,共同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1)依托母体,加速嬗变,推动企业转型发展

依托矿产资源,而又不单纯依靠矿产资源,是资源型企业调整结构的基本准则。借助煤炭生产这个资源型“母体”产业,通过持续不间断地延伸产业链条而产生新的“染色体”,不断裂变、孕育新兴的、日渐脱离母体特点的“新生儿”。经过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培育,这些新兴的接替产业和新型产业乃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活力之源,也是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微观基础。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可以分成三种方式,即多种经营、纵向一体化和转产发展。实行多种经营,就是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比如机械加工、煤炭化工建材建筑、运输物流、宾馆饭店、生产服务等等。实行纵向一体化,就是根据企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关系,按照产业链发展模式,发展前向和后向连锁的关联项目,或通过与具有纵向关联特点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相互入股参股等方式,实现纵向一体化。对于内蒙古的多数企业而言,煤炭—焦炭—化工、煤炭—焦炭—钢铁、煤炭—电力—铝业等都是可选的纵向一体化方式。实行转产发展,主要是针对资源枯竭型企业而言,就是适时退出资源型产业领域,在闭坑、复垦的同时,依托企业的核心资产和人力资本,借助转产安置政策支持,转向其他产业领域。区位条件有利的煤矿,可以依托区位等综合优势,实行“退二进三”,转向服务业领域。

(2)借助园区发展平台,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和链群发展

产业园区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支撑点,是资源型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展平台。依托各类产业园区,推进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链群发展,有助于形成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多元化高效产业体系。要明确“技术创新基地、经济增长点和城市化支撑点”三位一体的园区功能定位,不断增加各类产业园区的资金投入,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实行“一站式”封闭管理制度,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园区环境,加快招商引资步伐。要大力创新环境,使园区成为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产业投资热土,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乐园,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重要基地。

按照内蒙古煤炭企业转产发展规划,加快各类转产园区的发展步伐,重点建设一批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转产开发园区。煤炭城市利用报废矿区土地设立的转产开发园区,优先审批用地计划,优先给予项目核准。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的资金投入机制。在煤炭可持续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源型城市建设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转产开发园区和重大转产、转型项目建设。

(3)吐故纳新,腾笼换鸟,推动产业升级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演进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就是一个主导产业序次更迭的过程。资源型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必然要从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向加工制造产业为主导,再向高加工度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乃至现代服务产业不断递进。按照这一规律,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要点就是大力扶持非煤产业,特别是资源型产业领域之外的高加工度、高附加价值的“异质”产业。也就是大力改造初级化、资源型、低效益的产业结构,稳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软化、柔化、弹性化、多元化和高级化,重点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支持新的支柱产业,适度发展关联和辅助产业,改善产业竞争环境,使经济开发活动的重心转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

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进煤化工产业和煤层气产业发展,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主线,做大做强尿素甲醇乙炔、焦油产品加工等四个主导产品,新建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煤炭间接液化等煤基液体替代燃料示范项目。围绕“燃、化、电、油”四条主线,扶持煤层气开发利用企业,开展液化煤层气、二甲醚、瓦斯提纯、瓦斯发电、加气站工程、城市管网改造等项目建设。

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在继续发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等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下大力气培育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旅游文化、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现代服务业等新的支柱产业,提高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形成多元支柱产业体系。

存量调整涉及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企业的重组产权的变更、设备的转产、人员的安置等诸多问题。从调整投资结构入手,通过对增量资产的合理配置,带动存量资产的调整,实现整体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途径和必然选择。大力推进产业组织创新,通过联合、兼并、破产、控股、参股、收购、拍卖、嫁接、重组、租赁等措施,加速资本、人员、技术、设备、土地的流动转移和重新配置。加大衰退行业的调整力度,彻底关闭“五小”企业,加快劣质企业破产退出步伐,激活闲置和沉淀的要素存量。通过存量要素的裂变、聚合,为战略产业和优势企业注入强大的活力,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转换升级能力。

3.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实行区域内生发展策略

资源型地区,钟情于自然资产,热衷于资源开发,依赖于资源收益,骤然的资源繁荣掩盖经济增长的内动力缺乏的问题,抑制了创新活动,恶化了创新环境,以至于出现了资源诅咒和经济衰退。国际经验证明:最能保持持久发展的地区,正是那些拥有创新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地区,而它们都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

(1)实行“功能性策略”,推进区域内生发展(www.xing528.com)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压力迫使所有企业在生存威胁和利益刺激下尽可能快地推出新产品或采用新技术,从而使得创新作为动力,不断在经济活动中扩散,最终促进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经济结构的转变。然而,在资源型地区,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新的消费需求,并不总是能够自发地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因为,资源产品的理化属性乃至经济属性是大致不变的,资源赋存条件对于产品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要大得多。所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产业规制和法律约束,企业就可能采取扩大产量、降低安全投入等办法,来降低制造成本、扩大市场份额,进而提高产品竞争力。由此,便会导致资源型产业技术发展的停滞,资源产业对技术创新的挤出和排斥,乃至资源型地区产业技术的整体停滞。

实现内生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使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驱动向人力资本、技术创新驱动转型,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能源大量消耗区域向节能降耗示范区转变,是一种“功能性策略”。资源型区域转型,关键是塑造区域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性企业,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实施技术创新引领工程、区域文化重塑工程和人力资本优先工程,着眼于区域经济长期的增长,强调区域创新、区域竞争和新知识的运用,以地方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建设为目标。

(2)实行技术创新引领工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实施技术创新引领工程,就是要解决资源对创新活动的挤出问题,以及创新与资源不相容的问题,就是要培育创新与资源的兼容、共生乃至激励机制,努力改善创新环境,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只有将大量的资源收益有序地投向区域创新活动和创新环境的营造,主动地投入到资源型产业的创新活动中,使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以创新为动力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在自治区优势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工艺设计、产品研制一体化的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大型企业兼并、收购科研机构或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支持产学研联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中小型企业建立虚拟技术创新组织。加大科技中介服务资源整合力度,增强统筹配置区域科技资源的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横向推进合力,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纵向协调能力。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结构升级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动力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要围绕自治区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资源集约高效开发技术、资源型经济转型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信息化技术应用为重点,以共性与关键技术创新、技术综合集成、产业化应用技术专项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开发水平。优先支持优势产业推进技术创新,加大对重大专项和产业技术集成创新的支持力度,尽快在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煤化工、材料工业领域建立起点高、实力强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实施技术导向型的产业竞争战略,培育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整合技术资源,培育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够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在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机制。要从企业技术特点和投入能力出发,合理确定企业的核心技术,逐步获得某一技术领域范围内长久地保持技术垄断地位和实施战略性技术创新的能力。同时,依托驻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借助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政府投资扶持和产业政策支持,增加R&D的投入规模,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形成组织化与制度化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与技术成果扩散系统。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诱导和激励,保持和扩展既有的产业竞争优势,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3)实行人力资本优先工程,推进区域内生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匹配状况不够合理,与发达国家之间人力资本差距突出。坚持“人力为本,创新为要”的基本方针,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强化区域后续发展能力。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力度,形成以人力资本开发为主的投资结构,建立以人力资本为主的资本匹配结构,构建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相对接的资本发展通道。囿于经济发展阶段和投资能力,近期,仍可采取自然资本与人力资本相互替代的策略,并以比较资本收益率确定替代的规模、速度和程度。只有在把自然资本投资于人力资本能确保高收益率的前提下,才允许(非稀缺性的)自然资本的减少。如果这种自然资本是稀缺的,如水资源、耕地资源、部分稀缺矿种等,那么替代过程和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远期,以有效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为前提,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投资的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逐步形成四大资本相互替代、共同增长、合理匹配的良性机制,实现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

(4)实行区域文化重塑工程,支撑资源型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

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内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被定义为共享的价值和一套规则系统,以及共同体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各种更具体的要素。文化不仅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行为,甚至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独特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地区经济发展绩效。德鲁克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福山认为,在制度趋同的今天,决定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由文化所构建的社会信任和合作制度。迈克尔·波特认为经济文化是指那些对经济活动有影响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它们在人类行为和进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改变经济文化。辜胜阻等提出:经济文化是人们在创新、创业、合作、竞争等经济问题上的基本价值观,包括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流动偏好、信用观念、合作意识、开放思维等多个方面。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它营造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激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

实行区域文化重塑工程,促进资源型经济文化的转型发展。用系统理论分析,通过引进新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基质,形成对既存文化体系的某种扰动,激活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系统的新涨落,改变文化结构,形成新的文化功能,也就是那种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特质和文化氛围。换句话说,在文化开放大背景下,通过对先进文化的吸收,并与当地资源型经济体系中的文化异质结合,发现和发掘文化创新的基因,培育和壮大新文化的生长点,创新文化模式,促进文化的异化和转型,形成面向创新的文化体系和文化演进机制。

树立创新、创业、开放、流动、合作、信用等文化观念,革新资源型经济文化,创新地域文化,塑造新的文化定位、品牌、形象,已经成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应当从个体、企业、社会中介、政府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示范、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转变人们的价值观,转变对发展的态度,转变区域信念,推动文化的异化和转型,营造兼容、激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尽快使创新成为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

4.基于资源开发行为的规范化机制,实行绿色开发和生态重建策略

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衰退等外部不经济行为,是资源型经济的典型特征,从发展策略、制度和管理入手,改革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实行外部不经济内部化,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策略。按照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战略要求,实行绿色开发,推进矿区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是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要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必须由政府介入,通过内部化的办法加以解决,即构建一种补偿机制,使外部成本内生化。

实行清洁生产制度,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生产清洁化。要积极开发和推广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其他煤炭清洁燃烧、清洁利用技术,推广末端治理、回收利用、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等污染防治实用技术。制定和完善环保产品技术标准,定期淘汰落后环保装备。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探索和推广高污染企业封闭管理方式和闭合生产技术体系。针对各类产业的具体特点,研究和开发清洁型替代材料、替代产品、替代工艺、替代技术,大幅度减污降耗,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实行环境友好,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责任,是解决环境问题、实行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国家严格控制税外收费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要亲自出面或委托民间机构,代表公众向重污染企业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赔偿费要集中使用,专项用于生态环境恢复与整治。要大幅度提高重污染工作岗位的劳保标准,加快重污染、高消耗产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步伐。

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努力建设“节水内蒙古”。要在依法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同时,完善水价体系,发挥市场对水资源配制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益。

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项目布局和实施,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承受能力,高耗水项目都要采用先进节水技术和工艺,凡是水资源保证度不高或对水资源保护可能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一律不能批准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节约与高效同步”的思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提高传统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新兴产业,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资源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

重点抓好共生矿、废弃物、污染物特别是污水的再生资源化和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国际社会支持,在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主要产业领域,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示范园区或示范工程,建设一批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利用园区和工程的示范效应,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