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成立,减轻英占区财政负担。

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成立,减轻英占区财政负担。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罗伯逊为首的英国军政府支持赖尔的计划,希望在英占区建立一个由北莱茵和威斯特伐伦省合并组成的大州[37]。21日,海外重建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建立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决定[46]。在7月17日的建州公报中,英国军政府明确指出:“将北莱茵省和威斯特法伦省合并建立以杜塞尔多夫为首府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是唯一能实现以下目的的方法,即减轻英占区在行政、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财政负担。”

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成立,减轻英占区财政负担。

为了尽快实现德国经济统一,英国巴黎外长会议失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行动,就是将鲁尔与周边的小工业区、农业区合并,亦即将原普鲁士邦的北莱茵省与威斯特伐伦省合并,组建了一个新的大州——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

英国一直在积极酝酿建立一个包括鲁尔在内的新州的计划。早在1945年12月20日,罗伯逊就曾提出过建立鲁尔州的计划,并将此作为“讨论未来的德国政治结构的准备”[36]。1946年4月,许多英国官员,如霍尔-帕奇和海德等都在自己的鲁尔工业产权社会化方案中提到了建立新州的计划,不过,对于具体该如何建立这个新州,他们却都心中无数。

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法国分离鲁尔的企图,德国人自己也在积极地思考建立 新 州 的 计 划。1946年5月6日,北 莱 茵 省 省 长 罗 伯 特·赖尔(Robert Lehr)向英国军政府提出了将北莱茵省与威斯特伐伦省合并的建议:“由于失去了科布伦茨及特里尔等偏僻的农业地区,再加上战败前几个月的战争行为,北莱茵省的损失是特别惨重的。北莱茵和威斯特伐伦的合并意味着:将莱茵的煤钢工业及矿山与威斯特伐伦的经济区进行合并,可避免经济区域的重复;但是,在经济建设中,仅仅片面的合并几个经济部门也是不对的,因此,一个莱茵-威斯特伐伦经济区必须有农业经济为补充。威斯特伐伦的农业部分将在一个更大地范围内提供不可缺少的平衡,并使莱茵-威斯特伐伦地区真正具有抵御危机的能力。”

赖尔的计划呈递英国后,立即在政府和占领当局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大、小州”之争。以罗伯逊为首的英国军政府支持赖尔的计划,希望在英占区建立一个由北莱茵和威斯特伐伦省合并组成的大州[37]。以联合参谋长会议、海德及部分外交部高官为代表的一方则反对赖尔的计划,他们主张将鲁尔地区建成一个单独的鲁尔州。

实际上,两派在建州的原则及目的方面并无分歧,即他们都是想通过建州来尽量减少苏联在鲁尔的影响,保持英占区的稳定。他们的分歧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具体的问题之中:①在对德安全方面,支持小州计划的人认为,合并后的北威州太大,人口太多,工业实力太强,不利于盟国的管制,而且两省的居民也不会赞同合并[38]。但支持大州计划的军政府却认为,由于鲁尔的对外依赖性极强,所以将其与威斯特伐伦的农业区合并,是有利于维持鲁尔地区的稳定的;而且将鲁尔单独建州并不符合德国的历史传统,必然会引起德国人的强烈不满,也对拉拢基民盟和社民党不利[39]。②在防范苏联方面,支持大州计划的人认为,鲁尔单独建州是有利于苏联在鲁尔扩大自己的影响的,因为鲁尔区的居民大都是亲苏、亲共产主义[40]。但海德却反驳说,鲁尔区居民中支持共产党的只有10%,而支持社民党的却高达60%。建立大州只会让基民盟取得统治地位,对英国支持的社民党不利[41]。③在军事方面,军政府认为如果所建的州太小,则使英军无法部署和操练[42];但联合参谋长会议却指出,建立大州将有利于苏联在西德扩大自己的军事存在。“从军事观点来看,人们应当更倾向于小州,因为一旦苏军进驻鲁尔管制区,西方就很难阻止苏军拥有在危急状态下在全北威州展开行动的权力。”[43]

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州派”在争论中逐渐占据上风。而先前支持小州计划的贝文也很快改变了自己的态度[44]。1946年6月11日,贝文向海外重建委员会递交了一份以大州计划为基础的折中方案:在新建的北威州中再建立一个鲁尔区,并在该区内实行工业管制和军事占领[45]。21日,海外重建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建立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的决定[46]。巴黎外长会议失败后,英国便不再顾及法苏的反对态度,于7月17日宣布了建州决定。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促使英国建立北威州呢?(www.xing528.com)

其一,由于英国对苏联的猜疑日渐加深,东西方在国际共管鲁尔的问题上达成协议的前景已变得十分渺茫。英国一开始之所以迟迟不敢作出建州的决定,就是害怕这一行为会引起苏联的强烈反对[47]。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在巴黎外长会议上东西方矛盾彻底暴露后,英国建州的决心才变得坚定起来。贝文虽然在建州方案中并未完全将苏联排除在外,但实际上,他并不相信东西方能够在短期内就德国问题达成一致。在英国人看来,如果东西方分裂已成定局,那就应不顾苏联的反对而立即建立北威州,以期早日实现德国的经济统一。贝文在1946年6月11日的备忘录中指出,一旦巴黎外长会议破裂,则英国可不必与其他盟国商量,独自行动建立北威州。艾德礼则更加露骨地说出了这一方案排除苏联的意图:“外交大臣的意思是先建立新州再讨论对鲁尔实行国际管制的问题,至于苏军能否驻扎在这一地区,到时再说。”[48]

正如贝文等人所料,巴黎外长会议终因东西方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而破裂。此后,英国便打消了建立北威州的最后一点顾虑。7月15日,英国军政府向阿登纳通告了建州决定。“罗伯逊中将在解释这一使我极为惊异的措施时说,苏联拒绝四个占领区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英国军政府……决定,尽快地使他们所占领的德国地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统一起来……从罗伯逊的讲话中清楚地看出,苏联的态度对北威州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49]

其二,是为了使法国彻底断绝分离鲁尔的念头。海外重建委员会在6月21日通过建州决定的同时,还最终作出了将鲁尔在政治上留在德国的决定[50]。阿登纳在回忆录中也指出:“英国人采取这一措施,显然是得到美国的赞同,他们想以这一步骤解决,并且已经解决了与法国关于鲁尔区国际化和中立化的……种种争端。”[51]

其三,是为了减轻自身的负担。自二战结束以来,英国为恢复鲁尔经济,保证鲁尔食品供应承担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它希望早日建立一个包括鲁尔在内的新州,以便尽快将管理鲁尔日常事务的责任交给德国州政府。在7月17日的建州公报中,英国军政府明确指出:“将北莱茵省和威斯特法伦省合并建立以杜塞尔多夫为首府的北莱茵-威斯特伐伦州,是唯一能实现以下目的的方法,即减轻英占区在行政、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财政负担。”[52]

最后,则是为鲁尔工业产权社会化做准备。由于迟迟无法建立德国中央政府,在全德水平上对鲁尔工业产权实行社会化,即国有化是不可能的。因此,霍尔-帕奇和海德的产权社会化计划中都包括建立新州的内容,以便在州一级水平上对鲁尔工业产权实行社会化。虽然后来具体方案一变再变,但这种思想却一直隐藏在英国的建州计划之中。贝文在{6月}11日的建州建议中提出,英国占领当局应立即接管鲁尔区的主要工业,就像之前接管煤矿一样。“之后,我们便可以进一步决定,是该对德国人的产权进行国际化还是公有化。”[53]贝文的这一建议在6月21日海外重建委员会的建州决定中得到了采纳。如前文所述,巴黎外长会议召开后,英国已基本倾向于对鲁尔工业实行社会化改造。因此,英国在决定建立北威州的同时,又让军政府接收鲁尔的主要工业,其目的就是想将这些工业交给即将成立的北威州政府。也正因为如此,英国的这一政策引起了英占区其他德国州(下萨克森、汉堡石勒苏宜格-荷尔斯泰因)的强烈不满。“因为大多数基础工业只坐落在一个州——北威州。像鲁尔这样的工业区,是全德国所赖以生存的,不能完全留在一个德国州政府手中。”[54]

1946年7月17日,英国正式宣布建立北威州[55]。8月30日,新的州政府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北威州的建立对未来西德国家联邦体制和民主政治体制的重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