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盟国政策、币制改革和朝鲜战争的消极影响,鲁尔煤钢工业再次成为了阻碍整个西德经济复兴的瓶颈。联邦德国建立后,阿登纳政府在政治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不仅大大消除了盟国对鲁尔工业的限制,还解决了长期困扰这些工业的产权、经营权关系不清的问题。这些成就都有利于消除投资者的顾虑,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煤钢工业的“瓶颈”问题起到缓解作用。不过,单靠这些成就是不行的。由币制改革、盟国的限制和朝鲜战争所引发的严重的投资不足,才是导致鲁尔煤钢工业在1949—1951年间成为“瓶颈”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克服“瓶颈”问题,还必须为“瓶颈工业”筹集急需的投资补助(见表7)。
表7 1949—1952年“马歇尔计划”贷款占西德各生产部门的毛投资的百分比[137]
(www.xing528.com)
“马歇尔计划”从外部为鲁尔煤钢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投资,对鲁尔煤钢工业的复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自1945年起,美国就开始通过“政府对被占领国的援助和解救计划”(Government Aid and Relief in Occupied Areas,简称GARTOA-Assistance)向德国支援急需的食品和药品[138]。“马歇尔计划”一开始也是以食品进口援助为重点的。这些急需的粮食无疑对鲁尔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马歇尔计划”对鲁尔复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后期对煤、钢工业投资的扶植上。1949—1952年间,“马歇尔计划”贷款有33.93%流向工业(不含建筑和电力,下同),其中煤炭11.16%,钢铁7.14%,分居接受贷款工业部门的第一和第二位。在“马歇尔计划”的特别支出款项中,煤、钢分别接受71.7145万美元和41.7153万美元,亦是分居前两位[139]。而“马歇尔计划”贷款在这一时期煤钢工业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例,也是整个工业中最高的。
从整体上看,“马歇尔计划”对西德的援助主要集中在粮食等基本生活品上,流向基础工业比例并不大。但是,在1949—1952年间,“马歇尔计划”却是给鲁尔基础工业提供巨额资本支持的唯一来源。正如曼海姆大学国民经济系教授克里斯托弗·布赫海姆(Christoph Buchheim)所言:“‘马歇尔计划’的基金减缓了这些工业的资金短缺,并因此而阻止了一场经济危机的发生。”[140]但是,仅仅依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问题的。“马歇尔计划”将于1952年结束,联邦德国必须想办法从其他途径继续为基础工业的投资募集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