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人对鲁尔煤炭产量的担忧,民主化改造后

英国人对鲁尔煤炭产量的担忧,民主化改造后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稳定和提高产量,英美还逐步将鲁尔煤钢工业的经营权和产权归属的决定权交还到德国人手中。1947年9月10日,在美国的主导下,英美公布了鲁尔煤矿改组计划,正式决定建立直接对英美军政府负责的德国煤炭管理局,将双占区煤炭工业的日常经营权交还给德国人。与此同时,为了减少产权的不稳定对煤炭产量恢复的不利影响,英美还决定将有关产权问题的讨论“冷冻”。

英国人对鲁尔煤炭产量的担忧,民主化改造后

占领鲁尔后,英国军政府不仅从政治上对鲁尔煤钢巨头进行了大规模的非纳粹化清洗,还对这些巨头在煤钢工业中的财产进行了没收和分割。

非纳粹化使鲁尔煤炭企业老板、经理人的命运时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中有些人已经身陷囹圄或被迫去职,有些虽然还留在领导岗位,但也对自身的前途颇为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工厂的管理阶层根本不敢对劳工严加管理。而这正是不愿参加强制劳动的工人所求之不得的[106]。1945年8月在科隆接任克律克纳-洪堡股份公司(Klöckner-Humboldt AG)监事会主席的京特·海勒表示,他“在组建有工作效率的经理委员会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说到困难,最终还是由人力问题,尤其是领导岗位缺人的问题造成的”[107]。与此同时,产权的变更和非集中化的推进也造成了企业管理的混乱。“母公司不再能控制煤矿政策,发号指令的环节被打破了。而且,煤矿经理们常常要决定他们应当为谁的利益服务,1945年底,英国剥夺了煤矿主的产权,看起来,这些财产要按英国的模式被公有化或国有化。”[108]

由非纳粹化、没收产权和非集中化所造成的管理层的虚弱和企业管理上的混乱,的确是影响鲁尔煤钢工业恢复的重要原因。但在德国改造过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进入1947年后,英美确立了优先复兴西德的政策。为了减少对德改造对工业复兴的不利影响,英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一方面,英国军政府加快了英占区的非纳粹化进程,并逐步将甄别和惩罚纳粹分子的审判权交给了德国人。关于这一问题,将在本书第四章第三节作详细讨论。

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稳定和提高产量,英美还逐步将鲁尔煤钢工业的经营权和产权归属的决定权交还到德国人手中。

1945年7月—1946年3月间,英国提高鲁尔煤炭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战争破坏,到战争临近结束时,鲁尔煤炭产量已降至每天2万吨。1945年夏,煤产量恢复到每天10万吨,1946年3月,又增至每天17万吨。但是,这些成果都是新增劳动力才得来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恢复。直至1946年10月,鲁尔煤产量一直徘徊在每天17万吨,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另外,1945年7月—1946年3月,矿工的个人劳动生产率却只有每天1.2吨,比20世纪30年代的50%还低。

鲁尔煤炭产量增长缓慢,引起了其他盟国的不满。美国认为,在掌控鲁尔的一年多里,英国一直热衷于对鲁尔工业进行管制和产权改造,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复兴鲁尔煤炭工业上,这是英国没能更快地提高煤产量的重要原因[109]。1947年6月17日,美国军政府政治顾问罗伯特·墨菲(Robert Murphy)在致马歇尔的信中转述了克莱对英国的不满:“在任何以提高欧洲煤炭产量为目标的计划受到欢迎的同时,鲁尔-亚琛煤矿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这些煤矿的地位不确定……他强调对煤矿的经营缺少刺激……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催促英国人提高德国人对煤产量所负的责任,但并未收到实际的效果。工党一直坚信公有化是解决办法。”[110]陆军部部长罗伯特·帕特森(Robert Patterson)也在1947年6月多次向马歇尔表示:“在这一关键时刻,英国在鲁尔煤矿中的公有化尝试毫无疑问地会阻碍煤产量的最大化,我们必须向英国施加压力,以使其停止这方面的尝试。”[111]克莱和帕特森的观点得到了马歇尔的支持。6月20日,马歇尔通知贝文:“英国在鲁尔的表现十分糟糕,我们知道,鲁尔煤炭产量是欧洲复兴的关键,除非我们知道鲁尔煤炭产量问题能被解决,我们是不能全身心的承担新的援助欧洲的巨大义务的。在英国试图对他们所控制的鲁尔煤矿进行公有化的时候,我们不能干坐着,时间已不允许进行这种试验。”[112]

美国人相信,如果能将鲁尔煤矿的产权和管理权交还给德国资本家,鲁尔煤产量就能得到更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将管理权交还给德国人,同时阻止英国的产权社会化计划,克莱以下属威廉姆·德雷柏(William Draper)将军的方案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托管人计划”,将鲁尔煤炭工业暂时置于德国托管人(指负责日常经营的德国经理)手中。“在这一计划下,煤矿的经营将由托管人负责并要对产量的提高给予奖励。”墨菲表示,“托管人计划”“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折中的好办法。因为它至少部分地解决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的存在对产权是一个巨大的不利影响”[113]

1947年7月16日,英美代表首先在双占区委员会中达成了一份名为《德国煤炭组织》的文件:首先,英美军政府将把包括鲁尔煤矿在内的德国煤矿的责任交给德国人;其次,将在双占区经济委员会中成立一个专门负责煤炭生产的行政部门,煤炭分配权也由军政府转交给经济委员会;第三,决定成立直接对军政府负责的德国煤炭管理局(Deutsche Kohlenbergbau-Leitung,简称DKBL),主管煤炭工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协议还对管理局的组织结构、职能和局长的权限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第四,成立拥有管治权的英美煤炭小组,根据英美利益对管理局局长给予指导[114]。1947年9月10日,在美国的主导下,英美公布了鲁尔煤矿改组计划,正式决定建立直接对英美军政府负责的德国煤炭管理局,将双占区煤炭工业的日常经营权交还给德国人。与此同时,为了减少产权的不稳定对煤炭产量恢复的不利影响,英美还决定将有关产权问题的讨论“冷冻”。

德国煤炭管理局对鲁尔煤炭工业复兴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管理工作的重心由过去追求产量的最大化转移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来。煤炭管理局并没有像过去占领当局那样主要靠增加矿工人数来提高产量,而是一面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到研发工作中来,一面又集中精力减少井下作业的浪费。虽然军政府担心德国人的这些做法会影响产量提高的速度,但它并没有强行干涉管理局的经营权。德国煤炭管理局的措施没有白费。1946—1948年间,从事研发准备工作的煤矿职员比单纯采煤的矿工有了更大幅度的增长。1948年上半年的井下生产率也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1948年11月10日,英美通过军政府75号法令,将钢铁工业的经营管理大权也交给了德国人。1950年,英、法、美三国驻德高级委员会通过了27号法令,再次重申将鲁尔煤钢工业的产权交给德国联邦政府决定。(www.xing528.com)

然而,27号法令也给鲁尔煤钢工业的产权和经营权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该法令不仅重申了在鲁尔进一步贯彻非集中化政策的决心,还引发了煤钢工业劳资双方对企业经营领导权的新一轮争夺[115]。艾哈德表示,根据27号法令,鲁尔钢铁工业的产权形式只受德国法律的约束和保护。工商界企图利用德国缺少对等共决法的机会,取消在鲁尔钢铁企业中业已建立的监事会对等共决制。为了保住在监事会对共决方面已取得的成果,德意志工会联合会向工商经济界和联邦政府发出了煤钢总罢工的威胁。在阿登纳的积极斡旋下,劳资双方终于在1951年初达成了新的协议。1951年5月,联邦议院正式通过了《煤钢企业经理委员会及监事会雇员共决法》,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鲁尔社会化之争。

但与此同时,阿登纳却被迫接受了盟国对鲁尔煤钢工业的非集中化改造,以换取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阿登纳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主要是着眼于让德国重新获得政治上的平等,这难免会对鲁尔煤钢工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欧洲煤钢共同体对煤钢工业纵向垄断的分散和限制就大大削弱了鲁尔重工业的竞争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鲁尔煤钢工业非集中化方案的最终确定,也有利于减少这些工业产权的不稳定性(见表5)。

表5 1945—1957年鲁尔井下劳动力、产量及生产率[116]

续表

①ABELSHAUSER W,Der Ruhr-kohlebergbau seit 1945[M].Müchen:Verlag C.H.Beck,1984,S.34.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