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初期,英国对德政策是四大国中最温和的。它虽然同意对德国经济实行改造并向德国索取赔偿,但也十分强调“保证德国经济复兴的基础并使德国在欧洲承担义务”的重要性[22]。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复兴鲁尔对英国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客观方面来看,以下三个基本生产、生活保障问题严重阻碍了鲁尔煤钢工业的复兴。
首先,是粮食的匮乏。1945年4月至1947年初,英占区的人均粮食配给只有每天1550卡左右,远远低于一个正常人每天2500卡的需求。虽然在鲁尔煤钢工业中,劳动的工人从理论上可以获得额外的补给[23],但是实际上,这种额外的补给根本无法得到保证。一方面,工人很自然地会将额外得到的食物与家人共享;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粮食整体配给水平的下降,英国占领当局也不敢大量的提供这种额外配给[24]。因此,1946年时,矿工的实际食物摄取量只有每天2000卡左右,还不到每天4500卡的正常矿工所需的一半[25]。相对其他三个占领区来说,维持英占区的粮食供应尤其不易:①英占区供养的人口比其他三个占领区要多得多[26]。在相同的食物配给水平下,英占区所需的粮食是四大占领区中最多的;②英占区的工业化程度是四个占领区中最高的[27]。德国工业86%分布在英占区[28]。这意味着英占区比其他占领区更需要通过工业品的出口和区际交换来换取粮食。然而,工业产量的低下和东西方之间的分歧却使英占区难以通过上述两种途径换取粮食;③英国的经济衰退也进一步加重了它维持英占区粮食供给的困难。战后初期,欧洲发生了普遍的粮荒。然而,由于严重的美元短缺危机,英国无力从美国进口更多的粮食,而后者正是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有余粮出口的国家之一。到1946年7月,连英国本土也不得不实行了面包配给制。“向德国运粮就意味着减少对英国本土的供给……尽管英国的粮食配给水平要远远高于德国,但没几个英国人愿意与败军之敌一起忍受身体上的痛苦。”[29](见表2)
表2 英美占领区普通消费者食物摄取量(卡/天)[30]
续表
续表
粮食的短缺严重影响了鲁尔工业的恢复。由于食物配给太低,英占区居民大都不愿从事繁重的采矿劳动。无奈之下,军政府只得以强迫劳动的形式强行招募年轻矿工。新招募的矿工不仅缺少经验,而且毫无劳动积极性。其中许多人还因超负荷劳动而身染重疾。所以,在整个1946年间,矿工的个人劳动生产率只有每天0.8吨,还不到30年代的60%[31]。1946年3月,由于食品供给的大幅度削减,鲁尔煤产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连军政府北德煤炭局(Northh German Coal Control)在4月23日也不得不承认,“输入矿井食物的减少导致了生产的下降”[32]。无独有偶,1946年底的粮荒也使钢铁生产下降了10%~20%。“那些真正工作的人常因饥饿而昏倒,除非粮荒缓解,经济已处在崩溃的边缘。”[33]
其次,是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的破坏。二战末期盟军的轰炸使鲁尔的交通线陷入瘫痪。根据阿尔贝斯豪泽的观点,是鲁尔煤炭外运路线的切断,而不是鲁尔煤矿本身的破坏导致了第三帝国经济的崩溃[34]。1946年冬季,鲁尔煤产量提高相对较快,但每周石煤供应量却由465000吨下降到406000吨。与此同时,存煤量却上升了28%。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水路封冻后,铁路无法及时将鲁尔煤炭运送出去。英占区军事长官布赖恩·罗伯逊(Brian Robertson)将军在1947年4月23日表示:“由于缺少钢材,而这又是由于缺煤造成的,我们的铁路系统已近于崩溃,如果煤运不出去,基础工业便无法复兴,恶性循环还将继续。”[35]阿尔贝斯豪泽和爱尔兰学者艾伦·克莱默(Alan Kramer)都将运输的崩溃看作是英占区生产崩溃的原因[36]。矿区住房的紧缺也对鲁尔煤炭工业的恢复产生了不利影响。战争结束时,鲁尔区原有的121.7万套住房中只剩下16%是完好无损的[37]。随着煤炭生产的迅速恢复,房屋修缮和重建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矿工人数增加的速度。到1947年初,房屋的缺乏已成为新雇佣计划的主要障碍。(www.xing528.com)
第三,煤钢工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加大了鲁尔工业复兴的难度。鲁尔焦炭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由于煤产量低下且被用于强制出口,鲁尔钢厂一直无法得到充足的原料供应。而钢铁生产的虚弱反过来又进一步阻碍煤产量的提高。军事长官罗伯逊在分析鲁尔煤钢工业产量低下的原因时曾说:“几乎所有的矿用设备都能够且必须在德国进行生产,但它生产的数量一直都是不足的,这主要应归咎于钢铁工业分配的煤炭太少。”[38]
为了维持占领区的正常生活,英国以及1947年后参与鲁尔管制的美国军政府决定优先解决急迫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自1946年下半年开始,英国占领当局把提高鲁尔煤炭产量的重点逐渐放在了改善矿工食品供应上。1946年9月,英国宣布,将鲁尔矿工食物配给提高到每天3800卡(英占区平均配给是每天1550卡)。之后,英美又在鲁尔煤炭工业中引入了三种所谓的“特惠奖励机制”(Points System)。第一种特惠奖励机制是1947年1月1日由英国建立的,内容是依据矿工的劳动成果对其进行物质奖励,使矿工能够按照普通价格从特种商店中购买额外的生活必需品[39]。另外两种则是美国在1947年夏创立的,包括当矿工完成一定生产目标给予特惠包、无条件给予矿工价格波动补贴等。特惠奖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矿工的劳动生产率,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到矿井中来,这一机制的引入有力地促进了鲁尔煤炭工业的复兴。
与此同时,盟国还大力修建鲁尔矿区的住房。为了缓解住房压力,英国占领当局最初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加速修复受损的房屋;强行征用鲁尔区的民房;集中在当地征募矿工等。鲁尔区所能提供的现成的住所和矿工显然是有限的,所以在1947年5月,英美又通过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鲁尔矿区住房修建计划,号称要在两年内可以为所有“原有的和新来的劳动力提供住宿”。然而,该计划在执行时却遇到了诸多困难:计划要求整个双占区的资源分配要向鲁尔建筑业倾斜,这不能不引起美占区各州的不满;管制机构效率低下,无法为计划制定细则并监督计划的执行;计划的预算要求也大大超出了北威州的财政负担能力;等等[40]。尽管如此,英美的努力使鲁尔矿工的住房条件在1945—1948年间有了较大的改善(见表3)。
表3 鲁尔矿工住房的修建[41]
双占区成立后,英美还集中力量对鲁尔交通线进行了恢复。在英美的努力下,鲁尔货物运输能力比以前上升了三分之一,存煤量也由1947年11月121.3万吨下降到1948年2月的7.7万[42]。随着煤炭供应的改善,鲁尔钢铁工业生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