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麦卡伦堡产业生态系统
清洁生产被普遍认为是在企业层面上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形式,但是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内部循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企业内部无法消解的废弃物来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低碳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这家的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自1990年以来,生态工业园区开始成为世界工业园区发展领域的主题,并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丹麦卡伦堡是目前世界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整个卡伦堡的产业共生模式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包括发电厂燃烧排放的、炼油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发电厂和炼油厂的冷却水,发电厂煤燃烧后的煤粉灰,发电厂产生的余热,制药厂所产生富含养分的淤泥。基于这样的资源基础,该产业共生系统可以确定5个“锚定成员”。
①阿斯纳伊斯火力发电厂:丹麦最大的燃煤火力发电厂,有15百万瓦特发电量。
②斯塔托伊尔炼油厂:丹麦最大炼油厂,每年3.2百万吨容量(正增加至每年4.8百万吨)。
③吉普罗克石膏板工厂:每年平均生产1400万平方米的石膏墙板(粗略计算足以建造六个卡伦堡大小般城镇的所有房子)。
④诺夫诺迪斯克制药厂:每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国际生物科技集团,在卡伦堡的工厂是其最大规模且生产制药(包括在全世界四成的胰岛素供应量)及工业酵素的工厂。
⑤卡伦堡市:供应地方19000名居民热能,同时供水给家庭与产业用。
系统内成员间形成复杂的副产品交换网络,随着成员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该系统成员之间副产品的交易数量、交易频率随之增加。交易关系越来越复杂,交易信息量越来越大,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互为需求的交换网络。
在这个生态工业园区中,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这四个主体企业凭借先进的低碳循环技术和设备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置费用,还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1976年,诺夫诺迪斯克制药厂开始发展物质流模式,并与逐渐演化中的能量流在卡伦堡展开配对。这一循环利用网络为各参与企业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并节省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同时减少了该地区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经济活动对生态扰动和环境影响并没有随着产业的扩展和物质消费的增加而加大。据1993年统计该地区在基础设施(运输能源及材料)投资6000万美元,在年末却获利1.2亿美元。
卡伦堡的能量流主要依靠一家火力发电厂与炼油厂为核心厂商,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网络。其中阿斯纳伊斯发电厂的煤燃烧,以约40%的热效率运转。斯塔托伊尔炼油厂则是一家能源需求大户。从20世纪70年代起,双方开始进行系列副产品交易。(www.xing528.com)
整个卡伦堡的信息流是以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支持着共生技术、资源等信息交换网。虽然整个产业体系包括卡伦堡政府部门,但它仅限于负责城市的水、电、热输送等基础设施,并未介入企业间的合作共生协调事务;同时,该地区也没有工业区常见的管理(服务)中心角色,虽然有一个“共生协会”,但其角色较偏向对外“公关”而非管理中心的功能。
根据有关报道,在过去20多年间,卡伦堡镇共投资16个废料交换工程,投资总额为6000万美元,投资平均折旧时间不超过5年,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卡伦堡诺夫诺迪斯克生物制药厂前副总裁克里斯坦森认为,理想的副产品交换网络应具备如下发展条件:
第一,产业必须是不同的,但彼此有所需求的产业。
第二,合作企业须是基于商业目的,最好是可以获利的。在卡伦堡共生体系中,如果某环境减废技术与机会存在,然而不是相关厂商的核心事业,厂商并不会去利用它。
第三,发展必须出于自愿,并与环保机构密切配合。政府法规的激励和约束均促使厂商利用区内副产品衍生新技术。
第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要短,才会经济可行。
第五,卡伦堡各工厂的经理人彼此熟悉。
总之,丹麦卡伦堡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政府对建立生态产业园区具有一定的促成作用,但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产业园区往往是由市场竞争中相关企业各方面长期磨合形成的。生态园区的规划发展必须上下结合,内外结合,长短结合,通过工艺改革、产品创新、功能革新和系统更新等,通过渐进式的修改和完善逐渐形成,这是其发展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