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

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碳经济”在学术理论界是一个较新的概念,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这是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发展。

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

“低碳经济”在学术理论界是一个较新的概念,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这是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说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美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作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论,目前尚无约定俗成的定义,但综合大众媒体和政府文件,有三种代表性学说:一是方法论说,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行低碳经济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二是形态论说,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三是革命论说,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发展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一)国外研究综述

从目前的发展看,世界各国及科学界在碳排放的方式、过程及循环状态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研究的热点,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农业生产与碳排放、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等。Sissiqi T A(2000)经分析得出结论:在大部分高碳排放的亚洲国家里,CO2排放量的增加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几乎一致,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由于经济结构不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所差异;Hoesung Lee,周大地,Yonghun Jung(1996)认为,在经济继续增长的情况下,世界能源消耗量还将继续增加,不可能只通过减少能源消费量来实现大气中CO2平衡,这就需要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寻求新型的低碳能源代替高碳能源,即能源结构问题。Wilfrid Bach(1998)认为,全球CO2排放量的增加大部分源于经济发达地区。1990年38个经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占全球CO2排放量份额的67%,其余16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占33%。Marco Mazzarino(2000)采用比较静态方法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22]Johnston D,Lowe R,Bell M(2005)构建了英国住房能源和CO2排放量模型,强调能源供应和需求方面的战略性技术转变;Treffers T,Faaij APC,Sparkman J,Seebregts A(2005)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温室效应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减少GHG排放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Abdeen Mustafa Omer(2007)分析了低碳技术发展前景及产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Koji Shimada,Yoshitaka,Kei Gomi,Yuzuru Matsuoka(2007)研究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方法,需要加强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以及必要的技术创新等。Guo Ru等(2010)以上海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对上海2010—20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计,并提出了一些碳减排建议:(1)发展能耗低且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2)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结合地域优势开发使用清洁能源。(3)加强碳汇建设。Martin(2012)考查碳交易机制对于低碳投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的研究大多采用调查方法。Lehmann(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机制对投资和创新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的效果取决于政策的严格程度,且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影响不均等。[23]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一些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能源消费—碳减排经济关联模型等。(www.xing528.com)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有:庄贵阳(2005)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二种情形是零排放;第三种情形是绝对排放量的减少。胡鞍钢(2008)指出中国所面临的发展方向就是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主要包括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交通运输、低碳物流、低碳企业、低碳技术、低碳商品市场、低碳服务市场等15个方面的内容。潘家华(2010)认为,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发展。杜祥琬(2014)认为中国需要树立新的能源安全观,抑制不合理需求、减少浪费、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是中国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社会与经济可持续不可或缺的战略;能源革命旨在建立高效、低碳、绿色的能源新体系,是可持续未来的基础,具有全球性又有中国特色。梁宵(2016)将“新常态”与“低碳经济”紧密联系起来,指出面对“新常态”的经济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理念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新常态”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付允、马永欢等人(2008)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金乐琴、刘瑞(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发达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建设性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过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冯之浚(2010)提出中国要从根本上降低CO2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必须找出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途径在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发展。王剑芳(2014)指出只有依托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低碳农业,增强森林碳汇能力,进行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调整,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选择,也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罗小芳(2016)发展低碳经济要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起来;要把降低在能源短缺面前的脆弱性所需的技术和减少碳排放所需的技术结合起来;要将有利于低碳技术投资的环境条件与引进国外低碳技术结合起来。

国内关于碳排放的研究主要有:徐国权、刘则渊、姜照华(2006)建立了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杜婷婷(2007)等人的研究表明三次曲线方程较之标准型的环境库兹涅茨二次曲线方程更能显示中国数十年来经济发展与CO2排放之间的相依关系。谭丹(2008)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和碳排放的关系,进而解释了碳排放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王倩倩(2009)引入重心概念分析了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人均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郭朝先(2010)运用LMDI分解技术,对中国1995—2007年的碳排放从产业层面和地区层面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张是中国碳排放继续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最主要的因素,产业结构或者地区结构的变化、传统能源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影响有限,潜力尚未发挥出来。[24]杨骞(2012)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25]邓吉祥(2014)采用LMDI分解方法,将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探讨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彭文英(2016)提出应尽快完善生态补偿顶层设计,构建基于村级单元的城乡碳平衡数据库,完善生态补偿财政政策,设立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快建立城乡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生态统筹发展。李福祥(2016)基于碳排放强度将2010—2014年的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为高碳地区和低碳地区两组,分别采用面板VAR模型,通过运用脉冲响应方差分解、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两组面板数据中的“经济增长—进口贸易额—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