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在城市脆弱性“非空间—空间”的分析框架基础上,构建了城市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的定量测度技术方法体系,其中的主要步骤总结如下:
(1)从城市经济、社会、人工环境三个方面定量测度非空间脆弱性,从空间敏感性和空间恢复力两个方面定量测度空间脆弱性。
(2)基于统计数据的非空间脆弱性测度指标采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处理,基于空间数据的空间脆弱性测度指标则采用分级方法进行处理。
(3)指标权重采用主观、客观组合赋权法进行处理,当指标数量较少且容易判断重要性等级时可采用排序法,否则采用AHP;客观赋权采用基于数据变异程度的熵权法。
(4)利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非空间脆弱性。
(5)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空间脆弱性。
和已有研究相比,基于“非空间—空间”分析框架的城市脆弱性定量测度技术方法体系的特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www.xing528.com)
(1)在理论依据上,紧扣城市“人—地”复合系统的特点,通过对城市环境子系统的辩证分析,把城市脆弱性分为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两大部分,进而根据两类脆弱性的特点构建相应的测度技术方法。这既实现了对城市脆弱性的全面、综合、系统地测度,又有机地引入了空间脆弱性的概念,由此紧密契合了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本质,同时也对传统基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的城市脆弱性测度进行了拓展。
(2)在数据处理上,非空间脆弱性测度基于统计数据,空间脆弱性测度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数据进行了分开处理,这使得数据处理更符合逻辑,将能得到更为精确、合理的城市脆弱性定量测度结果。同时,也为在城市脆弱性研究中有机地引入和应用遥感、GIS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尽管本书给出了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的技术方法体系,但仍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即测度的指标体系问题。指标体系反映了研究者的目的和倾向,是任何综合评价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同一个研究命题,很难得到能获得所有研究者完全认同的指标体系。就城市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来说,从脆弱性最初的定义可知,其主要反映了灾害、突发事件(包括重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等外部干扰和影响使城市遭受损害的程度或可能性,已有研究大都由此点出发,从外部的干扰和影响方面来测度城市脆弱性。然而,本书主要对城市“人—地”复合系统的内部脆弱性进行综合测度,并在“非空间—空间”的分析框架内构建了测度指标体中,由此尽可能做到对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但是,如果要更全面、更系统地测度城市脆弱性,在理论上就要把灾害、突发事件等外部干扰和影响纳入指标体系中,由此构成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的理想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4所示。
表3-4 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的理想指标体系
表3-4给出了更为全面、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是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的理想指标体系。但是,在实际应用时,理想指标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指标数据的可得性问题,而这又主要表现为反映城市外部脆弱性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公共安全的指标数据获取上。首先,这些指标没有完全被纳入现有的统计体系中;其次,这些指标通常是小概率事件,一般不能形成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例如,洪灾、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不可能每年都发生。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如果自然灾害等指标难以获取或仅能得到个别年度的数据,为了能进行动态演化研究,此时就需要使用城市内部脆弱性指标来进行代替或者舍弃部分乃至全部的外部脆弱性指标。更有甚者,如果城市在研究期内没有发生明显的自然灾害、重大事故和公共安全事件,或者难以获得这些指标较为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就完全可以用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的指标来作为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这样做既是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方案,也是在数据可得性约束和限制下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