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城镇化:重大战略转型与理论基础

新型城镇化:重大战略转型与理论基础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十八大则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随之被上升到国家发展新战略的高度。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型,是在既往成就基础上的一次扬弃和升华。同时,新型城镇化还将成为开展城市科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新型城镇化:重大战略转型与理论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化模式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自上而下”转为“多元并行”的发展格局,中国城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城镇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建设量大面广。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 173个增加到20 113个。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纵观近10年来中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可以发现,城镇化一直被予以高度关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而十八大则首次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随之被上升到国家发展新战略的高度。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大战略转型,是在既往成就基础上的一次扬弃和升华。新型城镇化有利于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按照十八大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及2014年3月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型城镇化要在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和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基础上高度重视生态安全,要划定生态红线和守住耕地底线,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比重,要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的能力。第二,新型城镇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第三,新型城镇化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第四,新型城镇化要坚持生态文明,坚持四化同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第五,新型城镇化要能够传承文化,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www.xing528.com)

综上可知,新型城镇化绝不是传统城镇化的简单升级,而是一次从内到外的、深刻的全面升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在于“新”字,这个“新”字明确体现在城镇化发展要以人为本,要从一味追求GDP、盲目扩大城镇物质空间的传统城镇发展模式转移到基于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和优化结构的新道路上来。显然,作为国家当前发展的一个新战略,新型城镇化必将把中国城镇化带上一个全新的快车道,也将是每一个中国城市谋划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标。同时,新型城镇化还将成为开展城市科学研究和实践的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和指导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