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经济萎缩:危机与应对

突发经济萎缩:危机与应对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危机是指某种重大的、消极的变化,它意味着当事人的失败。危机主要是指经济流量突然发生的重大萎缩。量变引起质变,这是危机的一个突出特点。企业被资金所绑架,整个经济体则被流量所绑架;这些特征在危机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危机发生以后,人还是原先的人,物还是原先的物,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被破坏了。下面再来略微讨论一下危机的治理与复苏过程。

突发经济萎缩:危机与应对

解析每一个具体经济议题的原理与方法,从一开始就包含在算法理论的整体框架之中。这个框架中的每一个部分之间彼此都是密不可分的。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只是在阐述、补充和强调这个整体框架(从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经济体)的各个侧面而已。这就给读者造成了一个印象,即各个章节之间可能或多或少地有些重复,或者主要属于某一个章节的内容,却写在了另一处,而在该章节中却又写下了其他的内容。我不认为自己的写作方式是最佳的,但要想完全避免这种方式似乎也是不大可能的。对此我可以提出的另一个辩护是,最好只是把每一章节的标题视作一种提示性的线索,而不是“小而全”的专论。这些线索只给关心这个具体议题的读者们提供一个通道,把他引导到对于整体框架的关注方面去。对于只想通过阅读个别章节就掌握算法经济学的人,恕笔者只能让他失望了。

危机是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在前文中我们已经在多处论及。危机是指某种重大的、消极的变化,它意味着当事人的失败。所以,如同不承认经济周期一样,主流经济学也就不能承认危机。在危机面前的失语以及在危机治理中的束手无策是主流经济学自身每隔若干年就不得不面对的重大“危机”。

危机有个人层面的,也有社会层面的。危机主要是指经济流量突然发生的重大萎缩。经济流量的缓慢的萎缩通常谓之“衰退”,它一般是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这就好比一个企业,虽然经济效益不佳,但现金流动状况尚好,因此,企业就有从容的时间进行收缩与调整。这个过程纵使也有些令人不快,但还不至于引起巨大的痛苦。而危机则不同。数量的萎缩引起了某种“大结构”的崩塌,以至于流量活动戛然而止了。量变引起质变,这是危机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企业连年的亏损最终导致债权人丧失信心,停止继续提供信用,企业的现金枯竭,宣告破产,员工下岗,供货商收不到货款,更无法继续进行销售,而消费者也不再能够得到商品。大家都坐下来,开始漫长而艰苦的清算谈判,启动繁复的法律程序。然而,时间不等人,供应商需要资金,员工需要收入,消费者需要商品,这是不能停止的。当个别企业破产时,有关方面可以通过转向与其他大多数正常运转的实体进行合作而减少损失,可是,当众多企业都破产时,或者当破产企业的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宏观经济层面就会发生危机。

企业被资金所绑架,整个经济体则被流量所绑架;这些特征在危机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危机是结构的损坏,一个结构的损坏可能引起另一个结构的损坏(例如一个企业破产引发另一个企业破产),一种结构的损坏也可能引起另一种结构的损坏(例如大面积企业破产引起金融危机),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作为一系列连锁反应的结果之一,经济流量不仅在个别地方中断了,而是发生了大面积的中断;不是某种单一性质流量的中断,而是多种流量的衰减与中断,以致经济体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系统性的功能萎缩或功能障碍——就好比一个人生了一场大病一样,卧床不起了。这是一种从常识上很容易理解的现象,但是,只有算法方法才能使之进入理论的语境之中。危机发生以后,人还是原先的人,物还是原先的物,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被破坏了。这种“关系”是一种实体。它若不是实体,也就不存在会不会被破坏的问题了。而这种“实体”的内容则是思想性的:合作关系,信任,信念,期待,等等。因为它们被破坏了,赖以采取行动的当事人失去了方向,他们踌躇了,慌乱了,失望了,无所适从了,于是流量也就萎缩了,中断了。流量的中断是一个时间性的问题。并不是说那些被破坏的合作关系不可以进行重建,关键在于,重建需要时间,这个时间长度超过了某些流量的维持可以容忍的长度。最为严重的问题通常是劳动阶级的收入与生活的维持。当失业率急剧扩大时,许多人家将会迅速陷入困顿之中,社会秩序因此将会变得很不稳定。

社会保障制度这时将会派上用场,用以对贫困阶层进行救济。社会保障制度在没有危机的正常时期收集资金,在危机时期派发资金。它向在职者收集资金,向陷于困境的人们派发资金。由于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未来不很确定,所以通常大都乐于加入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某些方面是强制性的,相关法律的基本的合理性和公义也正在于对不确定性的应对。

下面再来略微讨论一下危机的治理与复苏过程。首先是理解市场就好比人体一样,为什么会具有自我治疗与自动康复的功能。上文已论及小范围的结构损害的调整过程。大范围的结构损害的康复过程与此类似,只不过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努力。主要是,康复过程不同于增长过程,它是既有知识与行为模式的继续使用,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创新”。例如,某个企业的客户企业倒闭了,该企业(倘若幸免于难)只需再去找寻其他潜在的客户进行合作就行了,其运作方式与此前并无大的不同。危机既然是对某些错误的惩罚,那么,错误很可能已经遭到了惩罚,当事人可能已经明白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了。例如,假如产量过剩的行业在危机中遭受了重创,则其中的企业也就暂时不会再扩大产量了。当然,市场中潜藏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危机中全部得到纠正,某些错误将会继续延续下去。危机退潮之后,人们照旧行事。

无论如何,鱼龙混杂的市场将会寻求复苏。其实,复苏的努力必定在危机的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它的力量不足以抵御破坏性力量的冲击,导致当时的市场在整体上继续下行。现在,当各个微观单位都在通过自身努力而改善各自状况的时候,恶性循环又会重新变为良性循环。各自境况的改善可以鼓励和支持对方,对方境况的改善又将反过来鼓励和支持自己。供求双方将会逐渐地、一个个地、一步步地重新找到彼此,合作关系将会逐步重建起来。在算法世界中,循环不是恶性的就是良性的,真正线性的关系是少之又少的。“时间因素是关键”的含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恐慌情绪将会淡化,危机的冲击效应将会递减,于是,在某个点上,复苏的力量终将在宏观层面上夺取优势地位。(www.xing528.com)

经济体中通常存在着数目极为庞大的、种类极为繁多的、明确的或潜在的供给与需求,它们位于各个地点,嗷嗷待哺。经济体系的作用就是尽可能把它们彼此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流量。多种流量之间彼此头尾相接,就实现了经济体在宏观上的全面的循环过程。这种循环一经成功建立,往往就会发展为固定的模式,而得到反复的、“自动”的执行。但是,这种连接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它需要借助于实实在在的实体性存在、并经过人为的努力才能发生。我们不但不应该(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忽略这个过程,而且要把这个过程作为经济学的中心内容。企业本身其实就是进行这种连接的一种“管道”,它把对生产资料的供给与对产成品的需求连接起来。各种各样的交易者与流通性企业当然也是这样的“管道”。这种“管道”的建立需要进行投资,不能指望这种投资立即得到回报。“投资”的一个含义就是它可以进行等待,一直等到供给或需求的其中一方在未来出现,以便与另一方进行配对(参阅图表18)。

在有时间的框架中来看供给、需求与流量,则一切都会显得简单、明白而逻辑流畅,而主流经济学的弊病也就会轻而易举地凸现出来。例如,被广泛赞誉为一场革命的凯恩斯经济学,其“创新”之处就是通过支出来增加收入,从而消除危机。可是,在图表18 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体系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和维持种种流量,而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各种可以带来流量的潜在机会一定不会被利用得十分干净和彻底;供给可能找不到需求,需求也可能会找不到供给。市场上现有的供求可能存在着结构性的不匹配。经济学在传统上忽视结构性问题,总是只从供给一端出发来寻找需求;需求找不到时,就断言“总供给过剩”。其实,一个从一开始就天然存在着的、自然而然的选项就是从需求出发来寻找供给;要是我们按照合适的逻辑顺序来展开经济分析的话,则在特定的领域(例如基础设施)扩大支出的方法自始至终就都不会被忽略掉。

图表18:经济流量

注:保持经济体健康的关键就是建立和维持各种流量。从虹吸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从而了解这是怎样实现的,以及将会实现到什么程度。

另一个例子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为什么能够成功?原因既在于知识发展(从而构思新产品)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也在于我们必须在原则上承认,人总有某些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当某种新产品出现的时候,潜藏的需求就被激发出来了。倘若不承认需求的潜藏,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人们为什么会接受和购买新产品。眼前的世界只是巨大可能性中的一个局部,因而,人们总是有可能(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与未来进行交易(图表18b)。现期的供给与需求并不都是相互针对彼此的,其中的一部分是面向未来的;它们就好像月下的情人在静静地等待着对方的到来(当然,它们也有可能是从过去延续下来的,它们已经被情人“放了鸽子”)。流量的建立是重要的,但这与“等待”不相矛盾。

这些视角无论对于增长还是危机的治理都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