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上述特点,使得经济体内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流量。我们可以从个人行为(或“组织的行为”)的角度来观察、分类和定义这些流量,也可以从商品或者其他任何角度来观察、分类和定义这些流量。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用眼睛盯着某些特定的对象,或者在某个地点、沿着某个方向或者剖面来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不同的流量现象。我们可以自由地定义、描述和分析这些现象,只要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会带来分析上的便利。
经典著作建立了货币流(资金流)、商品流等基本的概念。货币被想象为沿着与商品相反的方向进行流动,两种流量被认为在数量上相等。货币与商品如影随形,商品要交易了,就必然有相应的货币来完成交易;货币要运动了,也就必然是去购买商品的。在“商品交换+货币”的架构下,金融过程消失了。本小节的论述就从对这种分析模式的批判开始。
商品要卖出了,绝不会有货币自动地前来购买商品,拥有货币的人需要去寻找,即使找到了,也要与之进行交流,要劝说和诱导他。他所拥有的货币未必总是持有在手,可能需要去进行调取。如其数额不足,就要变卖资产,套取现金,进行借贷,或者采用其他手段进行融通。同理,货币要购买商品,也要首先去寻找商品,要付出购买商品所需的一切辛劳,才可能完成。这里的要害就在于,要把货币视为实体,视为与商品在地位和本质上相同、而又在具体性质上有所不同的“东西”。只要采用了这种眼光,货币与商品就不会总是如影随形般地“黏在一起”了,它们也就各自独立了,各自有了自己的位置、状态、运动轨道、运动方式、运动速度以及其他特点了。
商品的运动并不总是需要货币。商品因为自身的物理特性、因为人对它的生产、运输等原因都会发生运动。商品只是在需要被交易的时候才需要货币。即便此时,货币也只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得到了使用,在某些情况下货币仍然是不需要的[4]。国家推广货币的能力有限,老百姓对货币的认同程度有限,对货币的打理也自有其麻烦与代价,因此,货币也总是在局部的、有限的(尽管如今是非常广泛的)范围内使用着。另一方面,脱离了商品,货币完全可以作独立的运动。一个人变现手头的资产,携带货币去旅行,就是让货币脱离商品而作独立的运动;这正是货币发挥其基本的、正当的作用的方式之一。在实物商品不介入的情况下,人们之间可以对货币进行借贷、投资、入股、赌博、征税、捐赠和继承,从而转移货币。根据常识,我们知道,这类货币的运动是很重要的,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它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是,主流学者是忽视这类流量的;或者,他们只是重视这类流量对于商品运动的意义,而不重视它们本身的意义。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主流学者借用“金融服务”这个概念,把这类活动简单概括为商品生产活动的“延伸”。例如,借贷活动就是生产“利息”这种收入的活动,就好比劳动是生产工资的活动一样,“所借贷的是资金”这一点看不见了,“资金”熔化在背景里了。这不是赋予货币以与商品相平等地位的正确态度。资金的借贷本身就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这一点才是分析的中心。作为这种活动所创造的收入,利息问题只是与这一问题相连带的、相对次要的一个问题。
即便作为商品的对应物,货币也是以与商品流动所不同的渠道、速度、姿态和“气势”来进行流动的,这种流动以复杂而微妙的方式影响着、引导或者替代着商品进行流动。资金的流动协调着人们之间的关系,整合着人们的心理,表达着他们的意见。因而,即使不亲眼观看商品的流动,仅仅凭借对于金融市场的观察,我们也可以对实体经济的状况做出一些判断和预测。这就好比一个体育选手,我们可以凭借他在赛前摩拳擦掌的劲头,来对他将会做出的表现进行若干预判;或者,这就好像总是在场边夸张地哇哇大叫的教练,他的行为不仅影响着比赛,而且那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剧目。(www.xing528.com)
与商品相比,货币通常流动得特别快。因此,在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过程中,如果有一段路程通过搭乘“货币”这趟快车来完成,就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时间。这就好比进行远途旅行,仅仅乘坐通常所用的市内交通工具是不够的,而必须搭乘飞机、火车、高铁,或者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由于这个原因,货币常常被人们比作“经济体的血液”,它在经济体内部进行相对高速的、大范围的流动,把器官所需的养料从其所在的地方输送到其所需要的地方,把一个人所不需要的东西转移给另一个需要它的人。
一个人搭乘高速交通工具的能力是他正常生活于当今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同理,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拥有一定的货币存量以及正常的现金流也是其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倘若一个企业的现金流动正常,即使发生了亏损(甚至连年亏损),企业也可以照常生存,照常营业;反之,一个企业即使具有优异的资产质量与赢利能力,倘若发生了现金的匮乏甚至断流,很可能就要破产了,就要停业和重组。这通常是商业失败的一个标志。因此,考察企业的现金流动状况是评价一个企业所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考察相对地独立于对企业资产与盈亏状况的考察。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之外,企业通常拥有第三张重要的报表,即“现金流量表”。这是因为,现金流动状况无法充分地反映在前两张报表之中,所以需要加以补充和汇总。
破产危险的存在表明了现金流动问题有多么重要,它相对于资产价值有多么独立,以及“价格至上论”是何其错误!假如物物交换是容易实现的(或者,如同“新古典的金融理论”所假设的那样,企业随时随地可以无限地借贷资金),企业只需用现有的资产去换取自己想要的资产就行了,也就无须破产,无须为破产而烦恼,破产也就不会成为一个经济问题。所以,破产就好像冰山之一角,它凸显出了潜藏于其下的“货币”这个“大型实体”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本质上是通信与计算的重要性。“破产”也反映了价格信息的局限性。资产的账面价格即使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资产随时随地都可以按照账面价值来进行抛售。交易量很重要,从发起寻找买家到完成交易所需的时间也很重要。这些问题都是相对独立于价格的。企业可以通过降低要价来加速交易的实现,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恰恰表明了交易所需的时间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企业的价值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指标而不是单一指标来进行评判,这一点正如其他任何对象在原则上都需要如此一样。请不要将这种观点神秘化,以为它又在反映着什么整齐划一的、我们无须再动脑筋就可以依赖的“规律”。这不过是有限理性的反映,是对“单一指标可以包打天下”这种“想当然”的否定,因此,“多种指标”的观点不是一种规则性,而要当作一种不规则性来进行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